日本侵华战争 :1874-1945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更新时间:2024-09-20 17:49

大日本帝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文:Japan's war of China)是指从1874年到1945年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持续七十多年的侵略战争

日本经历明治维新改革后,国力强盛,逐渐身帝国主义列强,走上侵略扩张道路。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王国国民在台湾遇害,出兵入侵中国台湾。在西方列强干预下,日本获得清政府赔偿五十万两白银,从台湾撤兵。1879年4月,日本武力占领琉球王国,并改为冲绳县。1894年日军入侵朝鲜,并借机发动甲午海战,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台湾岛澎湖列岛等地。1896年,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通商行船条约》,获得在中国的租界权。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市,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日本获得大量在华权益。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取代俄罗斯帝国占领东北地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被推翻,日本趁机大肆渗透其在华势力,又伙同俄罗斯分裂蒙古,企图占领满蒙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列强无暇顾及中原地区,日本趁机出兵占领中国山东省,后在西方列强插手下被迫退出山东。中国陷入军阀混战,日本拥护段祺瑞政府,帮助镇压“五四运动”,又在北伐战争后期勾结中国国民党右派势力,妄图制造内乱。日本首相田中义一领导的内阁制定“侵华扩张”的政策,此后频繁出兵中国山东,攫取满蒙利益,干涉东北地区内政。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此后日本扶持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开始了对中原地区东北三省长达十四年的殖民统治。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借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争前期,日本迅速占领中国华北地区。到1938年底,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企图破灭。随着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争的打响,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成功迟滞日军的进攻。为扭转在华战场颓势,日本趁机挑起太平洋战争。1943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根本转折,日本逐渐失去战略主动权。随着中国抗日部队在华北、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对日军发起局部反攻,加上俄罗斯美国等加入对日作战,日本因兵力不足被迫收缩战线。1944年4月,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虽然取胜但未能摆脱颓势。1945年7月,德国法西斯主义投降,同盟国作战重心东移,中、美、苏三国联合对抗日本,随着美国在日本本土投下两颗原子弹,日本于8月15日宣布投降。1945年9月9日,日本在南京市签订投降书,正式投降,日本侵华战争随之结束。

日本中原地区的侵略从1874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历时七十多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伤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人口损失约8000多万人,而日本在战争中造成的人口损失约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部死亡人口的一半。其中,中国军民伤亡约3500万人,财产损失600多亿美元。据日本厚生大臣1956年的统计,日本在1937到1945年八年间的战争支出约7500亿日元,军民死亡人数约230万人。到1973年,日本政府再次统计公布的军民伤亡数字是310万,日本全国非军事行动的财产损失是653亿日元,军事损失约404亿日元。

战争背景

日本方面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为开拓市场,不断殖民世界其他国家。这时期的日本被江户幕府统治,日本天皇形同摆设,而幕府实行锁国政策,除了和中原地区朝鲜荷兰通商之外,禁止和其他国家交流。这一时期,日本已经出现“雇佣工人”制度,资本主义出现萌芽,但幕府锁国的政策抑制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1853年,美国英国东印度公司舰队司令马休·佩里率领舰队强制破开日本国门,日本开始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这时师爷日本的统治弱化,日本兴起尊王攘夷运动,日本各阶层人民纷纷加入“倒幕”运动之中。日本天皇获得实权后便仿照德国资本主义开始进行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颁布“五政复古”诏书,开始全盘学习西方文化,推行“殖产兴业”,提倡“文明开化”,日本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经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是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并不彻底,随着日本全盘西化,国内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日本国土面积狭小,日本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国内市场并不能支持资本主义后续的发展,导致侵略势力抬头。此外,在倒幕运动中众多武士投奔天皇氏,运动结束后这些武士依靠政府补贴为生,这些势力逐渐演变成军国主义的拥护者。山县有朋等一众主张侵略的军国主义分子上位,大量培植军国主义分子,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势力不断增强。1868年,日本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成立之后便酝酿“大力充实军备”,意图“将国威振张海外”。日本首先看中琉球王国,掌握琉球便能获得入侵台湾的跳板,还能打通通往南洋的航路。1870年,日本明治政府外务省官员佐田白茅发表“征韩论”称:清朝可交,朝鲜可伐,吕宋、琉球可取。1872年,日本发布征兵诏书,建立新式军队,在征兵的同时也给士兵灌输绝对忠于天皇氏的思想。1878年年底,日本仿照德国体制,把陆军省的参谋局扩大为参谋本部,山县有朋担任第一任参谋本部长,从此日本的军令权脱离政府,军令机构凌驾于政府之上。随后,山县有朋写成《邻邦兵备略》陈述日本和周围国家现状,认为要从朝鲜开始,侵略中国,以达成日本的“大陆政策”。

到20世纪,日本通过对中原地区的侵略不断获得战争赔款,大力扩充军备,发展经济。经过日俄战争,日本成为强国,获取了俄罗斯东北地区的大量权益。随后,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有获得德国在山东省的权益,日本的侵略野心不断膨胀。192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经济进一步陷入萧条。为解决国内危机,日本军国主义进一步膨胀,1932年日本法西斯主义势力达到1965个。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以及经济萧条的压力,让日本诉诸对外掠夺以摆脱困境。狂热军国主义者田中义一当选内阁首相,在1927年举行了“东方会议”,讨论吞并中国东北北部和满蒙东部地区的政策和实施计划,形成《对华政策纲领》。田中义一随后将其内容密奏天皇氏,史称“田中奏折”,其中详尽论述了日本以满蒙为侵略扩张基地的战略方针,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的定型与完成。

中国方面

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前,中国在亚洲一直是大国状态,周边众多国家皆是中国附属国家,其中就包括周围的朝鲜日本。19世纪,世界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端,并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中国早在明朝中叶时期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统治者的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到晚清,中国的资本主义并未得到发展。19世纪初,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并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为了将自己国家的产品销往全世界,英国发动了一系列殖民地战争。1840年,英国将矛盾对准东方的大国——中原地区。由于英国在和清朝的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英国对清政府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晚清政府闭关锁国,自诩“天朝上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清政府很快就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落败。随后,清政府的国际地位下降,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唤醒了一部分爱国人士的觉醒,为了维护清代的统治,清政府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清朝的实权被以慈禧为首的一众顽固封建主义分子把持,清政府的资本主义发展并不顺利。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洋务运动也宣告失败,随后保皇派便意图仿照日本进行改革,在中国设立君主立宪制度,但这场运动最终也失败了。持续数年的战败赔款让人民的生活日益困苦,中原地区民间掀起了各种反抗运动,其中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迅速发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协助镇压义和团为由发动侵华,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断加深。国内有识之士纷纷意识到需要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国家,才能够拯救国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虽然推翻清朝统治,但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随着袁世凯妄图称帝失败,中国缺少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开始陷入四分五裂的军阀时代。中原地区混乱的政治局势,导致国力进一步衰退,日本和一众西方列强便借机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

早期入侵

经过

入侵台湾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之后便利用欧美之间的矛盾,收回了之前师爷让渡给欧美的权益。同时,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膨胀。1870年,明治政府派人前往中国与清朝和谈,企图与清政府通商享受和西方列强一样的“一体均沾”在华利益,遭到清政府拒绝。随后,日本假意妥协与清政府签订《中日修好条规》《中日通商章程》,意图实施下一步吞并朝鲜的阴谋。1871年,一批琉球王国王国辖区的船民漂流到台湾后遇害,日本随即借此机会酝酿吞并琉球,插手台湾事务。1874年,日本使节到清政府商谈琉球国民遇害一事,但是日本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同年2月6日,日本内务大臣大久保利通便制定《台湾返抵征伐要略》,意图阻止琉球向清朝纳贡,并在之后出兵入侵台湾。1874年4月,日本任命西乡为道为台湾番地事物都督,令其率领舰队侵略台湾,此行动在美国英国等国的插手下被迫停止。但是日本的侵略企图并没有消失,西乡为道不断在台湾地区活动,清政府也持续向台湾增兵,双方僵持不下。直到1874年10月,双方在美英的斡旋下签订了《台湾事务专条》,事件以清政府赔偿日本白银五十万两,日本退出台湾结束。

随着这次在台湾大获全胜,日本侵略野心不断膨胀,并以清朝为假想敌进行扩军备战。早在1873年,日本便开始干涉朝鲜内政,随后日本以武力逼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以此获得在朝鲜的免税贸易,航海自由权等。同时,日本不断向朝鲜渗透,并和清政府争夺在朝鲜的共主地位。1879年,日本彻底吞并冲绳县,将琉球变成冲绳县。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借朝鲜士兵击杀日本军事教官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示威,随即以武力胁迫朝鲜签订《济物浦条约》和《修好条约续约》,获得在朝鲜的驻兵权。随后日本加紧扩张军备,并在朝鲜培植亲日势力,试图操控朝鲜政局。随着在朝鲜的侵略扩张取得成效,日本国内大资产阶级开始鼓吹“国权”,以及对外扩张,还有“脱亚论”,要求日本政府仿照西欧国家入侵中原地区、朝鲜。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势力不断膨胀,1885年日本制定为期十年的扩军计划。1887年,日本制定《征讨清国策》,意图占领中国辽东半岛、山东省半岛、舟山市群岛、澎湖县列岛。1888年,山县有朋在《外交政略论》中反复鼓吹“主权线”和“利益线”,要求动用武力侵犯周边国家领土主权,以“保卫利益线”,日本主张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也就此成形。

甲午中日战争

1890年后,日本加紧军备扩张,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建立近代化海陆军,并重点添置海军中的射速炮和快舰。山县有朋出任日本内阁首相并发表施政演讲,表示“东北地区、台湾是日本生命线”,借此向中国大陆的扩张。此后,日本不断派遣间谍潜入朝鲜和中国窃取情报,绘制军用地图,伺机发动大规模入侵战争,并两次举行大规模的实战演习。1893年,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预备对中原地区、朝鲜发动战争。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借此煽动清朝出兵朝鲜平定动乱,从而为其出兵朝鲜制造借口。在日本的蛊惑下,清政府仓促派兵进入朝鲜,随后日本也借《天津会议中》的条款向朝鲜出兵。中日双方就朝鲜的驻兵问题产生争执。因为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主张求和,疏于备战。随后,清政府向朝鲜输运士兵的商船“高升”号、军舰“广乙”号先后被日军炮击沉海。与此同时,日军陆军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起进攻,清军败退。1894年7月,日军控制朝鲜南部。李鸿章派遣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丰绅阿等4支军队共1.5万人由陆路入朝增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随后日军第五师团包围平壤。由于清朝将领决策失误被迫撤退,日军在8月16日占领平壤,随即迅速攻占朝鲜半岛

8月17日,日本派出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绵袭击北洋水师,从而夺取在对华中战争的制海权李鸿章为保存实力,未能下令北洋舰队进攻,而是命令北洋舰队保持近海防御。因而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返回旅顺口区时遭到日军舰队突袭,清军舰船官兵虽拼死抵抗,但多数舰船均被日军击中沉没。9月26日,日军第一路军司令山县有朋指挥陆军横渡鸭绿江,进攻九连城东北地区的虎耳山,清军无力抵抗,日军很快占领辽宁省丹东大部分地区,随后日军兵分两路进攻辽阳市。同时,日本陆军大臣大山岩指挥海陆军在辽宁大连登陆后进攻金州,清军很快溃退。10月24日,日军已经占领大连市港口、旅顺等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的旅顺大屠杀,随后日军将进攻目标放在山东省半岛威海卫的北洋水师

1895年1月,日军舰队在正面封锁威海卫海口市后,从荣成市龙须岛登陆切断北洋舰队的后路,北洋舰队尽力阻击,但是未能迟缓日军的进攻。日军相继占领南帮炮台、北帮炮台,日军海陆配合,用大炮轰击港内的北洋水师,北洋舰队损失惨重。2月11日,丁汝昌得知陆路援军已绝,下令舰队拼死抵抗,但遭到部分官兵拒绝,第二天部分北洋舰队官兵以丁汝昌的名义向日军投降。北洋舰队彻底覆灭,随后日军陆军将战略目标转向辽东半岛。2月底,在海城市盖州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等地的日军向清军发起反攻,很快占领营口市田庄台镇等地。3月7日,日军占领营口,清军退守到锦州市附近的石山,至此日军占领辽东半岛。清朝日本求和,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通过此条约,日本逼迫清政府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朝鲜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同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省澎湖列岛给日本,此外,清政府赔偿日本两亿白银。

日俄战争以及染指东北

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让日本迅速跻身帝国主义列强,并进一步展开对中原地区的侵略。《马关条约》签订后,重庆市沙市区杭州市苏州市厦门市等地开放成为日本通商口岸,日本在这些地方设置领事馆并筹划建立租界俄罗斯趁机入侵中国东北和满蒙地区,在与清朝签订一系列条约后,获得了在东北的驻兵、采矿、修铁路的权力。1895年4月23日,俄罗斯帝国联合美国德国干涉,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为镇压义和团运动侵华,日本也加入其中。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之时,沙俄趁机派兵占领中原地区东北三省,且进一步威胁日本在朝鲜的利益。日本为维护在朝利益,数次与俄国谈判都未取得结果。1904年2月6日,日本照会沙俄终止谈判并断绝外交关系。2月8日,日本海军未经宣战,突然袭击沙俄驻扎在小行星3789旅顺口的舰队,日俄战争。经过一年多的战争,双方于1905年8月10日在美国朴茨茅斯正式举行和谈。大日本帝国在具备优势的情况下接受俄罗斯帝国主导的和谈条款,于9月5日签订《朴茨茅斯和约》。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重回东北地区南部并在各地设立军政署,在统治地实行军事统治。同时,日本获得关东州南满铁路,而在中原地区东南,日本出兵占领台湾、插足福建省,自此在南北两翼获得侵略中国的基地。日本占领东三省南部之后,就开始设置日本关东都督府南满洲铁道公司,对东北地区实行殖民统治。俄军撤出东北之后,清朝恢复对东北的统治,为了阻拦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的管理,日本开始干预东北内政。此外,日本将关东州改为“关东州”,并于1906年在沈阳市小西门外设立驻奉天总领事馆,随后日本在“关东州”实行军民分治。俄罗斯爆发十月革命后,日本趁机出兵东北地区,成功取代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地位。

势力渗透

1911年10月10日,中原地区国内爆发武昌起义,革命很快蔓延全国,史称“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最终以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结束。辛亥革命期间,日本担心影响其在华的利益,于是让驻北京市的公使伊集院和革命党人谈判,要求袁世凯实行君主立宪制。随后,日本又将目光转向扶持清王朝遗老。清朝覆灭后,日本间谍川岛浪速支持清政府遗老在旅顺口区发起“满蒙独立运动”,随后日本参谋部也配合川岛浪速给予清政府遗老财务支持,但随着中国国内实现“南北议和”,日本政府担心“满蒙独立运动”对其在华权益不利,于是停止相关活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日本还试图向南京临时政府借款,打算以金融机构控制中原地区,最终失败。“二次革命”期间,日本不断派遣浪人、武士进入中国,干扰民国临时政府的统治。袁世凯去世后,日本又扶持段祺瑞政府,并提供对其大量借款,从而以财政扶持的方式干涉中国内政。

侵占山东

1914年7月,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陷入战火,在中国的侵略随之暂停。日本当局视此为天赐良机,在欧洲各国退出中国的空挡,加快对中国的入侵。日本内阁外相加藤高明认为德国即将战败,于是决定出兵山东省。8月15日,日本英国反法西斯同盟的名义照会德国,要求德国将在中共胶州湾的租借地转交给日本。在未得到答复后,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9月27日,日军舰队封锁胶州湾。袁世凯主导的北洋政府为避战,宣布局外中立,放任日本入侵中国领土。应日本要求,袁世凯甚至下令将潍县以东、海庙口、掖县、平度市等地的中原地区驻军撤退。9月2日,日军在中立的龙口市地区登陆,随后背弃“潍县划界”的要求进攻潍县,进而占领胶济全线。10月10日,日军进攻青岛市,11月7日,日军占领青岛,进而继续出兵,试图吞并中国山东。同年11月,日本政府酝酿出妄图将中国沦为日本殖民地的“二十一条”,并在次年1月正式向袁世凯政府提交。

面对日方的威逼利诱,袁世凯政府自知无力抵抗,于是寄望与西方国家的居中调停,但因西方各国在战事中自顾不暇而落空。在日本的逼迫之下,袁世凯政府虽然未直接签订“二十一条”,但与日方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或协定,几乎涵盖了“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消息传出,中国军民激愤不已,纷纷走上街头开展抵制日货运动,同时请愿要求袁世凯政府取消交战区。袁世凯的对日妥协,换来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在袁世凯开启复辟闹剧的同时,日本借机策划了“第二次满蒙独立”运动,然而随着袁世凯去世,日军的计划也随之破灭。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次年1月18日,美、英、法、日、意等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抢占对欧洲的战后权益。日本则将眼光放在远东和中国大陆,为此日本拉拢英国法国,试图替代德国,攫取在中原地区山东省的利益。中国代表表示抗议,遭到忽视。消息传入中国后,中国爆发了反对巴黎和会的“五四运动”,但是中国的抗议并未取得成效。1919年6月28日,欧洲列强签订《凡尔赛和约》,合约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影响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其自身改革并不彻底,残留了大量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色彩。随着日本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日狭窄的国土和狭小市场并不能支持日本国内的资本主义发展,日本顺势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国内军国主义不断扩张,“大陆政策”渐渐成型。在入侵台湾和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凭借经济优势取得与中国交战的胜利。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更是让日本获得大量的战争赔款,以及在华权益。此后,日本大力发展军事,扩充军备,开始和其他列强争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通过日俄战争日本战胜当时的大国俄罗斯,正式步入资本主义强国之列,并由此开始在小行星3789的大肆侵略活动。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攫取俄国在中国东北的资源后,迅速发展重工业,尤其是电、煤、钢铁、机械等重工业,这期间日本的工业发展速度超过同一时期的英、美、法、德各国。这进一步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本开始策划以东三省为跳板入侵整个中国大陆的计划。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政局动荡,日本又试图操控政局控制中国,但随着中国民众的民族独立意识崛起,日本在中国的活动日益困难。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协约国勾结,争取协约国的支持,不断实现和巩固期在华既得利益。期间,日本开始策划满蒙独立,企图完全占领东北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列强对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感到不满,英美等国提出打破日本在战时对华借款的独占地位。这之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活动稍微收敛,侵略手段也转为更加隐秘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

入侵东北

经过

满蒙扩张

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与会国签订《九国公约》,表示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要求中原地区继续“门户开放”,强调各列强在华利益“机会平等”,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受到钳制。1922年2月,中日代表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规定日本限期归还中国胶州湾租借地,撤离青岛市胶济铁路驻军。随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转为更加隐匿的“币原外交”,即在经济上采增加对华输出侵略中国经济,政治上扶持“傀儡政府”掩盖日本的侵略行径。随后日本扶持段祺瑞政府,挑起军阀混战扰乱中国政局,段祺瑞在直皖战争中节节败退后,日本又扶持奉系军阀张作霖担任“东三省保安集团总司令”,充当日本在满蒙地区扩张的工具。满蒙地区一直是日本进攻中国的战略目标,日俄战争后,日本的势力扩张到南满地区。

1927年4月,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指挥的直系军队长驱直入,进攻到卢沟桥,张作霖指挥的奉军败退,日本随即派出军事顾问协助张作霖作战。在英、美两方的调停之下,直系与奉系最终于6月17日在秦皇岛市海面的英国“克尔留”号军舰上签订了停战协议。张作霖因此宣布东北地区“实行联省自治”,日本认为“满蒙”扩张的时机已到,于是将大量军需卖给张作霖,还在沈阳市建设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期间,日本攫取东三省的铁路控制权。随着中国国内反日运动情绪高涨,日本感知到在中国的侵略路径缓慢,于是加大对张作霖的扶持,帮助其控制黑、吉两省,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日本妄图控制张作霖作为其统治东北的傀儡,从而攫取更大的利益。但张作霖坐大后,对日本的要求装聋作哑。1928年6月,对张作霖极为不满的关东军策划“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与奉系决裂。张作霖死后,日本打算出兵占领东北地区,但因关东军首脑意见不一,最终未能采取行动。同年12月,继任奉军统帅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指挥,国民政府形式上实现朝鲜半岛统一问题日本在东三省的计划宣告失败。

“九·一八”事变与侵占东三省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日本受到资本主义危机的影响,对外贸易、工业生产都急剧下降。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日本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此外,日本海外殖民地也爆发了大规模的抗日运动。日本帝国主义陷入空前困境,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日本国内掀起“满蒙危机”,并预备发动侵华战争。同年5月,由一批关东军少壮派右派军人组成的“—夕会”举行碰头会,通过“重点解决满蒙问题”的决议。日本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主张只有通过武力才能“占有满蒙”,其侵略思想得到日本政府和军方高级人士的赞同。此后三年,日本关东军为详细了解东北各地情况,制定具体的作战计划,曾多次组织所谓“参谋旅行”,非法地到东北各要地进行军事侦察活动,制了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兵力分布情况图,制定了攻占沈阳市哈尔滨市锦州市等城市的作战方案,以及侵占中国东北后如何进行殖民统治的种种设想。

1931年9月18日,在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的策划和部署之下,日军一小分队炸毁南满铁路位于沈阳北面的柳条湖段,将事先准备的3具身穿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士兵制服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诬陷铁路被炸是中原地区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分三路向当时东北军第7旅驻地沈阳“北大营”发起进攻。东北军此前已收到南京国民政府“不予抵抗”的命令,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将士毫无防备,且无法全力抵抗,被迫撤退,日军占领北大营。与此同时,日军派兵向沈阳市(时称奉天)发起进攻,几乎没有遭到中国军队的有效抵抗,9月19日,日军攻占沈阳。随后,日军先后占领四平市营口市凤凰城站丹东市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沿线18座城镇。日军进攻长春市虽然遭遇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反击,但随后就在9月20日攻占长春;9月21日,日军攻占吉林市。随着战火蔓延,齐齐哈尔市锦州市哈尔滨特别市等重要城市也相继被日军攻占。到1932年2月,不到半年时间,日军就攻占了中国东北地区三省全境。

扶持“伪满洲国”

为了混淆国际视听,掩盖侵略行径,“九一八事变”后的第4天,日本就决定在东北炮制“伪满洲国”,以达到彻底占领东北得目的,将东北三省完全变成其殖民地。随后,日本宣布辽宁、吉林省黑龙江省三省独立,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则将爱新觉罗·溥仪爱新觉罗·溥仪诱骗刀东北。1931年11月18日,溥仪秘密到达旅顺口区。1932年1月29日,在日本的协助下,溥仪在东三省建立了“伪满洲国”,充当日本侵略中国的傀儡。与此同时,日本占领东北地区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警觉。美国担心日本占据东三省会引起远东均势的变化,于是国际联盟着手调查东三省事宜。国民政府代理外长顾维钧向英、美、法提出锦州中立化,但随着日本关东军进军辽西省,南京政府的“锦州中立化”方案宣告失败。随后国际联盟应中国代表要求,组织调查团前往东北调查。国际联盟调查团出据了《李顿报告书》,这份报告书证实了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和日本操作“伪满洲国”的事实,但这报告书基本方面袒护日本侵略行径,同时又试图与日本瓜分在华利益。日本占领东北地区之后,激起了当地民众的反抗,之后东北出现义勇军、游击队、红枪会、大刀会、山林队等各种反抗组织。“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以所谓的《日满议定书》确认了日本对中原地区东北的军事、政治、经济上的控制权,随后日本对东北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影响

日本统治者长期图谋霸占中国东北地区,不断在东北地区制造“特殊利益”。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中国人民开始自发抵制日货日本对华输出锐减,为了扩大侵略权益,日本策划了九一八事变,然后迅速出兵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并扶植“伪满洲国”,彻底霸占了东北地区地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策划东方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也是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开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这之后,中国人民开启了长达十四年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

“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的秉持“不抵抗政策”,寄望于国际联盟出手调停,阻止日本对中原地区东北的侵略。最后希望落空,导致东北三省沦陷,日本随即加紧对中国华北、上海市等地渗透。东北三省沦陷后,东北各地掀起了风起云涌的义勇军抗日,流亡关内的东北地区民众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全民团结抗日成为大势所趋。

扩大侵略

经过

“一二八”事变

日本占领中国东三省,西方列强时刻关注满洲局势,为了转移国际视线,从而实现“满洲独立”,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和日本驻上海公使田中隆吉密谋在上海制造事端。1932年1月18日,日本间谍爱新觉罗·显玗组织日莲宗和尚天崎启升、水上秀雄等人在上海虹湾路向三友实业社义勇军挑衅,引起冲突。田中隆吉和爱新觉罗·显玗事先雇佣的一批打手伪装成工人,混入义勇军之中,将天崎启升、水上秀雄等殴打成重伤,造成其中一人死亡,此事又称“日僧事件”。事情发生后,日本驻华使领机关向中原地区施压,田中隆吉乘机请求日本增兵上海市,日本海军持续向上海增派军舰。同时,驻沪日军已处于临战状态,进行着各项战争准备。日本的行为激起上海市民众不满,随后上海爆发了大范围的抵抗热潮。上海局势越发紧张,日军便积极准备进攻上海,日军在宝山路天通庵路一带架铁丝网,设置路障,并向上海市虬江路四川北路一带租界与华界交接处增派部队。

1月28日,驻沪日军向闸北区布防的中国第十九路军所部发起进攻。战争打响之初,日军借助优势兵力数次向中原地区守军发起进攻,但都击退。经过三天交战,驻沪英、美总领事出面调停,双方停战三日。2月3日,日军发起新一轮进攻,在中国守军持续抵抗下,日军接连失利,反复增兵,期间中方国民革命军国民党第五军增援淞沪会战,中日双方展开的激战持续一月。日军进行第三次增兵后于3月1日发起总攻,中国守军不敌,向黄渡、方泰镇嘉定区太仓市之线撤退。至3月3日,日军占领了浏河镇、嘉定、嘉定南翔古镇、真如,随即停止追击中方军队,同时发表停战声明。3月6日,中原地区守军也发表了停战布告。此后,中日双方经过多次和谈,于5月5日正式签订《上海市停战协定》,通过此协议,日军获得了在上海吴淞、闸北区江湾镇、引翔等地的驻军权。而日本借助策划一二八淞沪抗战,成功的推出了其在中国东北制造的“伪满洲国”,迫使国民政府承认这一事实。

侵吞关内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其势力也不断向内蒙、华北地区等地区延伸,热河随即成为日军战略目标。1932年4月,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制定“热河政策”,拉动热河省主席汤玉麟,使其服从“伪满洲国”的统治,进而将热河纳入其统治范畴。面对日方拉拢,汤玉麟首鼠两端,在日方和张学良之间左右周旋。蒋介石指示张学良,尽量避免如日方直接冲突。国民政府的妥协态度,让日方更加迫切发动对热河地区的入侵。1933年1月,日军向山海关区发起进攻,随后攻占山海关,占领临渝,直接威胁热河。2月17日,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正式下达进攻热河的命令,2月23日,日军兵分三路,进攻热河省。汤玉麟所部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一触即溃,日军很快北票市开鲁县朝阳市等地,在2月27日发动对热河的总攻。随后,日军占领凌源市赤峰市,热河省会承德市告急。3月4日,日军攻占承德,热河全境沦陷,至此东北全境沦入“伪满洲国”统治之下。

日军攻占承德后,随即对长城沿线的中国守军据点发起进攻,日军先后占领古北口、喜峰口、冷口等长城沿线据点。中国守军因兵力悬殊,逐步被逼退至顺义区宁河区地区。国民政府鉴于形势,被迫向日军求和,双方于5月30日在塘沽签订《塘沽停战协定》。日军推进到河北省沿线,威胁平津。与此同时,日军进入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在通辽市一带借助民族主义煽动该地区的民族矛盾,策划内蒙独立运动。1933年7月16日,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暂行蒙古人指导要案》,提出在内蒙建立自治政权。随后日军在绥远省察哈尔省地区不断扩张,并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加紧对内蒙的蚕食。1933年12月开始,日军不断沽源县赤城县一带侵扰,从而给察东制造压力。1934年年9月,关东军在张家口市设立特务机关部,打算利用张北事件在察东划界。察哈尔省省长宋哲元率领的第20军和伪满军队发生冲突,日军以此事危害“伪满洲国”的主权为由,向沽源县发起进攻。中原地区军队被迫后退,日军计划得逞,将察哈尔辖下长城线以东700多公里的地方变成日军可以军事干预的地区。借着在华北地区的干扰,日军成功的让整个内蒙地区也陷入危机之中。

华北事变

九一八事变以来,南京国民政府以妥协退让迎合日本的要求,试图改善中日关系,但日本军方在华北地区策动一些列事变,中日关系再度恶化。1934年6月,日本陆军、海军及外务省拟定《对华政策》,强调将华北地区从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分离,日本军部和关东军南侵的基本方针,就是占领华北,将华北地区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1935年5月,在热河南部地区活动的抗日义勇军在日军追击下退入长城以南停战区,日军随即以中方庇护抗日义勇军为由,要追究中方责任。日本外务省随即着手制定了《何梅协定》《秦土协定》,希望国民政府与日本合作,取缔国内的排日言论和行动,同时迫使国民政府承认“伪满洲国”。9月24日,接任中国天津市驻军的司令多田骏悍然表示要把蒋介石政权从华北地区武力驱逐出去。10月18日,日军在河北省香河县利用汉奸武宜亭纠集群众向香河县长请愿要求“自治”。随后,日军在香河周边制造混乱,借着香河的混乱,日军在华北其他地区也制造混乱,试图谋求所谓的“华北自治”。

1935年12月,为了应对日本策划“华北自治”的阴谋,国民政府不得不派遣何应钦北上,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避免了华北的直接分离。与此同时,日军在平津等地的活动日益加强,华北地区形势越发紧迫。日军在华北地区不断掠夺华北的自然资源,同时,日军也想方设法控制华北地区的交通运输。为了进一步控制华北的经济命脉,日本在华北地区设立特别关税,还以“伪满洲国”货币代替国民政府发行的官方货币,妄图将华北“满洲化”。随着日军的侵略活动加剧,日军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不断制造暴行,中原地区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中国抗日救亡运动也进一步到达高潮。

影响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并没有换来所谓的和平,反而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日本以东北三省作为基础,步步逼近中国内地,不断蚕食中国的领土,且无视中国主权,粗暴干涉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加深,日本国内也动荡不安,为了转移国内视线,日本决定加紧对中国的侵略。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事变导致中日关系再度恶化,中日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日本意图扩大侵略的“国策基准”政策成型。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扩张,华族空前危机,团结抗战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唯一道路。随着华北地区形势的日益紧张,中原地区爆发了“一二九”爱国运动,随即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政府的对日抵抗意愿逐渐加强,促成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全面侵华

经过

战略进攻

1937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动进一步加剧。6月7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提出对国民政府进行军事打击。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炮轰宛平街道。7月28日,日军对北平市发动总攻,中国守军未能阻挡日军进攻,驻守北平的宋哲元部撤退,日军占领北平,随即向天津市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因伤亡惨重,被迫于30日撤离,日军占领天津。占领平津后,日军进攻方向主要集中在三条铁路线:京包铁路京汉铁路北段、津浦铁路北段。早在8月31日,日本成立华北方面军,并制定《华北会战指导方略》,意图从平汉铁路、津浦铁路双线发动对华东、华南地区的进攻。10月13日,日军占领平绥铁路,随即开始筹划南下作战。与此同时,日本不断向上海市增兵,意图在华东地区点燃战火,以策应华北方面军。

1937年8月9日,日本在上海制造了“虹桥事件”,要求上海撤退保安队、拆除防御工事。8月13日,日军在上海北站和北四川路中原地区守军发生冲突,淞沪会战爆发。随着日本挑起事端,中国政府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并调集陆军和空军投入自卫战斗。8月15日,日本也发表了《帝国政府声明》对华宣战。中日双方军队在宝山、罗店争夺战一带展开血战,随着战事扩大,双方投入兵力不断增加。日本两次增兵,并组建上海派遣军,10月26日,日军占领大场并对中国守军形成包围,中国军队被迫西撤。到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市。12月7日,蒋介石撤离南京市,日本随即对南京发动进攻。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南京沦陷后,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约30万中国军民被杀。

南京沦陷的同时,华北地区方面日军沿京包铁路京汉铁路津浦铁路兵分三路进攻,南口镇张家口市大同市、归绥、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邯郸市青岛市等地相继沦陷。太原会战中,日军攻占太原。12月27日,日军攻占济南市。随后,华北日军和华东日军选择沿津浦铁路南北对进,试图消灭华东地区的中国军队。国民政府调集主力集结在徐州市附近,阻止日军南北两路汇合,徐州会战打响。1938年1月,华中地区地区的日军相继攻占扬州市滁州市,并沿津浦铁路北上,突破中国军队防线,占领蚌埠市、槐林管、盱眙县等地。华北地区日军推进到鲁南地区,在台儿庄区中原地区军队展开血战,4月7日,日军在台儿庄大捷失利。台儿庄战役后,日军统帅部决心在徐州与中方决战,并从周边战场抽调13个师团共计30万人,兵分六路包围徐州。采纳李宗仁的建议,为保存实力主动撤出徐州。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随即迅速沿陇海铁路西进,于6月6日占领开封市。与此同时,日本在北平建立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晋北、察南等地成立伪自治政府,上海市成立伪市政府,南京市成立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日本还在沦陷区建立各种民众团体,如“新民会”“大民会”等,实现其“以华制华”“分而治之”的策略。

1938年6月,日军南下攻占涡阳县凤台县寿县正阳关镇等地,随后攻占合肥市安庆市黄梅县、九江等地。中国军队与日军在黄梅、光机一带展开战,战事极为惨烈,武汉会战随之爆发,日军投入约25万人,中原地区军队投入约100万人。8月20日,日军分南北两路作战,北路沿着安徽六安至河南光州一线向信阳市推进,南路沿安徽霍山至河南山城一线向武汉北面推进。日军先后攻下固始县潢川县、信阳、养心、大冶山等地,随后日军占领贺胜桥,切断粤汉线。自此,日军从东、南、北三方包围武汉。在进攻武汉的同时,日本大本营在9月正式下达进攻广州市作战的计划。10月上旬,日军从青岛、上海市、达六安启航前往澎湖集结,随后从台湾海峡澎湖地区出发,攻占广州大亚湾,中国守军溃败,日军长驱直入,攻占广州外围惠样、博罗县宝安区等地,于10月21日攻占广州城。因广州失守,国民政府被迫放弃武汉,中国军队于10月25日撤离,两天后日军占领武汉市,随即进一步控制长江水道和沿岸地区,深入两湖地区的腹地。

战略相持

1938年日军攻占武汉后,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先后三次发表近卫声明,主张与中国建立“相互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的关系。1938年10月,国民党汪精卫集团与日方签订《日华协议记录》,公然叛国投敌,表示愿意与日本进行和平谈判。然而日军在1939年2月随即展开军事行动,从广东珠江口出发,迅速占领海口市琼山区等地,继而在三亚港登陆,控制整个海南岛,引发了海南岛战役。与此同时,华东日军下达《对南昌作战要领》,进攻南昌,意图切断浙赣铁路,中国军队无力抵抗,日军在3月27日攻占南昌。国民政府虽然组织军队反攻,但最终宣告失败。之后,日军在豫南、鄂北地区与中国军队展开长达20余天的随枣会战,双方均伤亡惨重,最终中国军队收复枣阳市桐柏山,日军占领随县

1939年5月底,汪精卫接受日本《建立新中央政府的方针》,根据日方旨意,回国筹建傀儡政府。为了促进在华中地区建立汪伪政权的气势,日军决定在9月下旬发动一次进攻长沙市的战役,以消灭第九战区的中国军队。8月15日,冈村宁次制定《江南作战指导大纲》,意图“声东击西”,在湘赣州地区集结军队,进攻长沙。自9月14日开始,日军先后在赣北、湘北、鄂南三个方向发动进攻,其中湘北为主战场,遭到中国军队的猛烈阻击和反攻,最终日军进攻失利,自10月1日起开始撤退,中国军队随即收复失地,双方恢复战前态势。此后,日军又在1941年9月发动了第二次长沙会战,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而撤退。1941年底,日军对长沙市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原地区军队第九战区早有准备,再次击退日军,恢复战前态势。

1940年初,日军在湖北发动枣宜会战,攻占宜昌市;同时,日军发动中条山战役,进攻华北地区晋西南地区的中国军队,因中国军队仓促应战被日军分割包围,损失惨重,最终日军完全占领黄河以北的晋西南地区。1941年1月,日军发动豫南会战,以打通京汉铁路,进攻中国军队抗日战争第五战区,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支持下分别向遂平县舞阳县上蔡县地区发动进攻,中国守军提前撤退,日军扑空,最终在2月7日撤回信阳市,恢复战前态势。为扩大赣北占领区,打击位于赣北的中原地区守军,日军在3月15日发动上高会战,战役持续到4月9日,最终日军在中国军队的阻击下伤亡惨重,被迫撤退,恢复战前态势。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随着美国对日宣战,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的进攻逐渐转入颓势。1942年,日本制定《为完成大东亚战争处理对华问题的根本方针》提出对华新政策,强化汪伪政府的政治力量,实行“以华制华”的政策。在占领地区,日本企图建立“大东亚新秩序”,对占领地实施政治和行政上的全面的控制。

从1942年开始,为了巩固占领地区,封锁中国大陆,日军相继攻占香韶公路、雷州市汕尾市福州市浙东地区盐城市等地区,几乎完全封锁中国出海口。同年夏天,日军为打击江西省、浙江境内的所有中原地区空军基地,发动东西对进、打通浙赣铁路的战役,兵分三路从奉化区上虞区萧山区富阳区等地向浙赣铁路及其两侧西南实施进攻,随后占领义乌市东阳市武义县建德市等地,战争持续近三个月,以日军占领金华、兰溪等战略要地结束。1943年夏天,日军为恢复长江航线,“扫荡”洞庭湖区内的中国军队,发动鄂西会战,中国军队抗日战争第六战区初期陷入被动,后在山区作战中成功遏制日军进犯,迫使日军撤退。与此同时,日军在正面战场之外对重庆市、四川、长沙市等中国大后方进行大规模的空袭轰炸,造成大量中原地区军民伤亡。此外,日军攻占缅甸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日军在东亚战场面临中、美、英三国盟军的进攻,尤其是中印公路打通后,日军对中国大陆的封锁被打破。中国敌后抗日武装在华中、华北地区、华南等日军占领区建立抗日根据地,不断袭扰日军驻地、打击日军有生力量,日军多次发动“清乡扫荡”而宣告失败,其在华战场上的进攻也逐渐陷入被动。

战略防守

鄂西会战后,太平洋战争日本愈发不利,美国军队在南太平洋战场对日军展开反攻,完全掌握战争的主导权。日本南方军节节败退,海军和空军也遭到重大打击,太平洋战场局势的变化迫使日本调整对中国的政策和战略,试图尽快将牵制在中国战场的军队解脱出来,争夺太平洋战场主动权。日本大本营从战争全局出发,严格控制这一时期在中原地区的军事行动,1943年8月,在华日军根据大本营指示制定《1943年秋季以后中国派遣军作战指导大纲》,计划发动常德会战,意图进兵川贵地区,威胁重庆市。11月2日,日军向洞庭湖西岸发起进攻,很快突破中国军队外围的防御,随后占领石门县慈利县桃源县等地,到11月中旬,日军对常德市形成包围。11月24日,日军对常德城发起全线进攻,遭到中国守军拼死抵抗,双方付出巨大伤亡,直到12月3日,日军攻下西大门,常德沦陷。但随后赶来的中原地区守军发起反攻,日军被迫在于12月20日撤退,12月25日,中国军队收复常德市,双方恢复战前状态。常德会战失败,宣告日军大本营将常德作为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重要据点的计划破产,也暴露了日军兵力不足的问题,加上太平洋战争屡屡失利,日军转入战略防守。

自1938年攻占武汉、广州市后,日军不再进行大规模的进攻作战,转而维持占领区的“治安”,此后日军虽然短暂进攻,但与国民政府的军队基本处于对峙状态。1944年1月,当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局势持续恶化之时,日军在华派遣军为打通粤汉、湘桂以及京汉铁路南部,实现与南方地区的铁路联络,同时摧毁铁路沿线重要地点上的美国军队航空基地,策划制定《一号作战计划大纲》,在中原地区大陆发起一场贯穿南北的大规模进攻作战,即预想桂战役,日方称为“一号作战”。4月17日,日军从中牟县向中国守军逼近,豫中会战打响。在兵力的悬殊下,日军很快突破中牟,向郑州市挺进。4月22日,日军攻占郑州,随即攻占新郑市新密市尉氏县荥阳市等地,围困许昌市。5月1日,日军攻占许昌,随即沿平汉线攻占禹县、郏县汝州市等地,在5月25日攻占洛阳市。豫中会战结束,日军成功实现其战略目标。5月27日,日军在崇阳县、公安、南县一线,分三路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势,长衡会战打响。6月11日,日军包围长沙市。6月18日,日军发起总攻,长沙失陷。日军随即向衡阳市挺进,随即先后两次对衡阳发起进攻,遭到中原地区守军的顽强抵抗,战斗持续到8月8日,日军攻占衡阳。日军占领衡阳后,继续南下入侵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柳会战打响。10月28日,日军对桂林市北面发起进攻,于11月10日攻占桂林。同一天,驻守柳州市的中国守军不战而退,日军轻松占领柳州,随即占领南宁市豫湘桂战役中,中国军队惨败,日军成功完成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任务。

豫湘桂战役后,日军占领柳州、遂川县等地,中国华东地区空军基地也相继陷落,中美空军将主力转移到西北中国西南地区,而以老河口、芷江侗族自治县作为前线机场。日军虽然打通大陆交通线,但是面临中美空军轰炸的威胁。为了摧毁中美空军前线基地,日军在1945年4月发动湘西会战。4月15日,日军正式对位于湖南省西部雪峰山中的怀化芷江机场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全面反击,战争持续到5月9日,日军被迫下令终止芷江作战。随后,中国军队对撤退日军展开进攻与追击作战,到6月初,中国军队将日军完全击退,双方恢复战前态势。

1945年,苏联美国英国反法西斯同盟军队逼近德国本土,与此同时日本太平洋战争上同样节节败退。日本为了打通中原地区大陆交通线而发动的豫湘桂战役,又消耗了大量兵力。湘西会战后,中国军队随即对日军展开战略反攻,日本在中国的占领区日益缩小。雅尔塔会议后,盟军战线东移,日本在东太平洋战场上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日本陷入对同盟国军队的孤军作战。7月17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德国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有关战后对日本的处置方针。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共同发布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但日本不予回应。面对日本顽抗的态度,8月6日,美国广岛市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美国对日本长崎投下原子弹。与此同时,美国空军也加大了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日本民众惶惶不安。8月10日,日本表示愿意接受《波茨坦公告》内容,无条件投降。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亲自宣读停战诏书,正式对外宣布无条件投降。

影响

日本

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浩繁的战争经费支出,让日本政府不堪重负。日本政府为筹措战争经费,压榨人民,集中资源投入军火生产。日本疯狂扩大军工生产,导致其工业基础异常脆弱,各种有色金属只能依靠国外进口,在战时这种依赖性加大,日本的经济也陷入混乱。到1941年,日本的工矿生产增长约23%,但都是军工生产膨胀,民用工业萎缩。日本国内通货膨胀严重,日元贬值,物价上涨40%。战争之后日本国内经济遭到巨大损失,日本有40%的财富在战争中被损毁,超过一半的工业生产能力被摧毁。日本在战时沿用战时体制。从全面侵华到战败投降,日军及其家属伤亡人数达194万人,战败后复员死亡18万人,在空袭中失踪或者死亡的平民约90万人。同时日本在战争中损失的财富约653亿日元,加上飞机、舰艇损失约404亿日元。战争结束后,日本失业和半失业人口达到600万,除此之外,日本还陷入粮食危机。

日本投降后,美国按照《波茨坦公告》中,战胜国驻兵战败国的要求,派盟军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进驻日本。麦克阿瑟进驻日本下达了“五大改革”:其一,通过赋予选举权,使日本妇女获得解放;其二,鼓励建立工会,使工人能保护自己免受残酷剥削、提高生活水平;其三,推动教育自由化,使国民获得基于事实的知识和利益,并了解政府不是他们的主人,而是他们的仆人;其四,废除秘密警察制度及其他使国民始终处于恐怖状态的制度;其五,.改变垄断性产业支配方式,实现日本经济结构民主化美国军队进驻日本后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日本武装力量被被正式解除,1947年,日本新宪法颁布,日本天皇的绝对权威被削弱。这些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也推动了日本政党政治的复活,一些政治家开始组建政党,建立政党内阁。

中国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中原地区军民奋起反抗,抵御日本入侵,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民对侵华日军展开了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战争,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大陆,阻止了日军向苏联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扩张计划,为同盟国在西欧战场上战胜同为“轴心国”的意大利德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歼灭了超过260万日军,占日本陆军60%以上的兵力,以及大量海空军力量。同时,中国在战争后期与美、英、苏等国合作,为联合国的建立和法西斯主义的最终战败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捍卫了中原地区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终结了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一系列外国侵略战争中的失败历史。同时,这场战争也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华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政治和民众基础。

日本战败投降后,中国作为主要战胜国之一,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中国通过坚持抗战,废除了此前与西方列强签到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与多个国家签订了新的条约。1942年,中国被邀请加入《联合国家宣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原地区成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之一,并被选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一地位的确立反映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有所提升。

相关评价

梁启超在所著《李鸿章传》中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尤其是李鸿章的责任提供了公允之论,认为西方报纸所言“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

学者杨德才:“日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近代史上的空前的浩劫,日本侵华不仅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性命和财产,还让中国的至1929年以后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腰斩。使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至少落后其他国家半个世纪。”

俄罗斯学者尤里·塔夫罗夫斯基·拉纳米特·厚 :“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

学者王建郎:“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战争也给了中国重新崛起的机会。战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改革,为人民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编写组:“日本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还对中国的财产和资源进行了大肆的掠夺和破坏。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对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损失达5000亿美元。”

后世纪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一所全面展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该纪念馆在1987年修建完成并对外开放,纪念馆位于芦沟事变原址——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畔宛平街道内。纪念馆距离市区约15千米,占地35000平方米馆周边是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正前方是和平广场。广场上竖立着象征中华民族崛起的“卢沟桥醒狮”。纪念馆收藏了1931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文献和历史实物,同时还收藏了日本从1874年以来侵略中国台湾的文物。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该陈列馆是在日军细菌战罪证遗址上建立的一个专题馆。遗址位于平房区,占地6.1平方公里。该馆修建于1982年,1985年在731部队原址本部大楼东侧对外开放。1995年,新馆建成后正式开始全面对外开放。陈列馆中有细菌实验及其特设监狱遗址、地下通道旧址、锅炉房遗址、烟囱及其建筑遗址、结核菌实验室旧址、病毒实验室旧址等23处遗址,除此之外,还有照片120余副、文物200余件。这些都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细菌战的重要罪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该纪念馆于1983年开始筹建,同年8月15日,纪念馆竣工并向公众开放。纪念馆修建在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大屠杀及“万人坑”遗址上。纪念馆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经过三期扩建后,纪念馆总面积达到1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5.7万平方米。纪念馆中陈列馆面积达20000平方米,由7个广场、23个浮雕、17个石碑构成。纪念馆中收集陈列了10000多份历史资料和文物,纪念馆是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12月13日,中国会在纪念馆的悼念广场上会举行和平集会。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位于中国山东刘公岛,于2005年3月启动建设,2008年将正式对外开放。展馆占地面积超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800平方米,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展馆分为序厅、日本打开战争魔盒展厅、民族屈辱与抗争占星和尾厅等四个部分。其中,展馆的主体建筑由建筑设计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彭一刚教授设计,被誉为“20世纪中华百年建筑经典”。馆内展示了甲午战争历史图片650多幅,战争相关的历史文物,还有还有大量反映甲午战争的巨幅油画和巨型雕塑。在日本打开战争魔盒展厅内的黄海海战演示区还通过三维影视和半景画的形式展示了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等场景。

参考资料

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人民网.2023-12-08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刘公岛.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2023-08-05

龙庙嘴炮台21厘米口径大炮炮轮.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2023-08-05

日军丰田龙成战地日记手卷.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2023-08-0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