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横跨非亚两洲的共和制国家

更新时间:2023-05-30 05:29

埃及(阿拉伯语:مصر;法语:Égypte;英语:Egypt),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阿拉伯语:جمهورية مصر العربية;法语:République arabe d'Égypte;英语:Arab Republic of Egypt),是跨亚非两大洲的国家,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仅苏伊士运河以东的雅科夫·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埃及国土总面积为100.1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约2900千米。截至2022年,埃及总人口为1.11亿,主要民族是东方哈姆族(埃及阿拉伯人、科普特人、贝都因人柏柏尔人),占总人口的99%,大多数人信仰逊尼派伊斯兰教。埃及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语言为英语和法语。全国分为27个省,首都为开罗(Cairo)。

埃及94%的国土为沙漠,地形多为高地,撒哈拉沙漠地区构成了埃及大部分领土,人烟稀少。全国地形分为4个自然区,分别是尼罗河谷和尼罗河三角洲、西部沙漠、东部沙漠、西奈半岛。尼罗河贯穿埃及全国,是该国的生命线,几乎是该国唯一的地表水源。尽管缺乏降水,埃及的自然植被和野生动物种类仍多种多样,其中鸟类种类繁多,共有200多种迁徙鸟类和150多种留鸟

埃及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旧石器时代或更早的时期,人类已经在沿尼罗河谷地区活动。古埃及大致分为9个时期,其中前王朝时期(公元前5000-前3150年)是古代埃及史中最具创造力的时期,埃及人在这一时期发展出了古埃及文明的诸多独特特征——政治统一、王权、文字、纪念性建筑、农业、大规模灌溉、艺术表达模式和社会组织。早王朝时期(公元前3150-前2686年)是一个持续发展、实验和创新的时期,包括第一王朝、第二王朝,在这一时期埃及进入了古埃及历代法老时代。古王国时代(公元前2686-前2181年)经历了第三王朝至第六王朝,这一时期埃及形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埃及人建造了大规模的金字塔建筑,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伟大奇迹。古王国时代后,埃及进入第一中间期,中央集权统治崩溃,埃及出现地方割据、贵族争权独立的无政府状态。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33-前1786年)是一个埃及贸易和农业发展较快的时期,中间阶层逐渐发展壮大,世俗文学也逐渐繁荣。中王国时代后,埃及进入第二中间期,这是横跨十三王朝至十七王朝的历史时代,期间中央集权统治再度崩溃,外族频繁入侵,人民起义兴起。新王国时代(公元前1567-前1085年)经历了第十八王朝至第二十王朝,是埃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开展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的时期,期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古埃及总共经历了三十一个王朝。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埃及,在他死后,一位名叫托勒密一世的希腊将军最终占领了埃及,他的希腊后裔统治了埃及约300年。公元前30年,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公元1世纪,基督教传入埃及,开始在亚历山大城蓬勃发展。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埃及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取代了古埃及人,成为该地区的统治者。至此,埃及成为伊斯兰帝国的一部分,一直持续至1517年。在10世纪,埃及被突尼斯法蒂玛王朝征服。法蒂玛王朝统治埃及直至1171年,一位名叫萨拉丁·本叙利亚人建立了阿尤布王朝,统治埃及近80年。1250年,埃及被马穆鲁克王朝征服。1517年,埃及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在其统治之下,埃及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现代埃及可以追溯到1922年,当时它以君主制大英帝国获得独立。1952年革命后,埃及宣布自己为共和国,并于1958年与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但在1961年解散。在整个20世纪下半叶,埃及经历了社会和宗教冲突以及政治不稳定,直到1978年,埃及签署了《戴维营协议》,正式撤出加沙地带并承认以色列独立。此后,埃及平稳发展,但阿拉伯之春事件导致2011年埃及革命,并推翻埃及前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此后的埃及面临着长期的政治动荡。埃及现任政府是一个自2014年以来由阿卜杜勒·塞西领导的半总统制共和国。

埃及属开放型市场经济,拥有相对完整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体系,是非洲第三大经济体。埃及的经济主要依靠旅游业、在国外工作的埃及人的汇款以及苏伊士运河的收入。农业是埃及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钢铁行业和油气工业是埃及工业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和航运业是该国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2009年和2010年,埃及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中东地区接待游客最多的国家之一。苏伊士运河是世界最繁忙的航线之一,运河通航量约占全球航运的10%,集装箱运输量占全球的25%。截至2022年,埃及国内生产总值达4767.5亿美元,人均生产总值4295.4美元,服务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46%,工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两河流域文明有一定的交流,在古希腊与古罗马人的统治下,古埃及文明在公元前逐渐没落并被阿拉伯语化所取代。几千年来,埃及发展了极其独特、复杂和稳定的文化,影响了欧洲、非洲和中东的其他文化。埃及是阿拉伯语世界公认的文化潮流引领者。当代阿拉伯和中东文化深受埃及文学、音乐、电影、美术的影响。截至2023年,埃及共有8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埃及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旅游景点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爱资哈尔清真寺卡特巴城堡蒙塔扎宫卢克索神庙卡纳克神庙、国王谷、阿斯旺水坝等。截至2023年,埃及共有开罗古城、努比亚遗址圣凯瑟琳修道院等7处世界遗产。

埃及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主张在相互尊重和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重视大国外交,巩固同美国的特殊战略关系,加强同欧盟俄罗斯帝国等大国关系。埃及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阿拉伯联盟、非洲联盟、伊斯兰合作组织和世界青年论坛的创始成员。同时,埃及又是金钻十一国与金砖国家成员之一。截至2023年,埃及已与16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名称

“埃及”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Misr(米斯尔)”,意为“辽阔的国家”,是古兰经阿拉伯语和埃及现代官方名称。《新旧约全书》中将“埃及”译作“伊及”。中国南宋赵汝适在地理名著《诸蕃志》中称“埃及”为“勿斯里”,《西使记》称“密乞儿”,《元史》称“米西儿”或“密昔儿”,《明史》称“米昔儿”或“米西儿”。关于“埃及”一词的阿拉伯语和古希腊语来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古埃及名字意为黑土地,是指尼罗河定期泛滥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黑土地,或当地居民的肤色呈黑色,因此埃及人将国家称为”Kmt”,阿拉伯语称为Kemi,意为“黑色之国”。

第二种说法,“埃及”一词来源于腓尼基语“Kapthor”,意为“岛”,实际指该国为尼罗河所环绕的地区。这一腓尼基称呼传入古希腊后,希腊人加上前缀“Ai(地方、国家),形成希腊名称中的“Aigyptos”。“埃及”在中文里的发音就源自古希腊语中对古埃及称呼的“Aigyptos”,在拉丁语中被译为Aegyptus,在英文中为Egypt。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Aigyptos”这个词源于古希腊人对古埃及早期首都孟斐斯的误读,本意为“卜塔神之宫”,指的是孟斐斯的普塔神庙,后演变成孟斐斯的别名。

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1958年2月,埃及共和国与叙利亚合并后,称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简称“阿联”。1961年9月,叙利亚脱离“阿联”。从1971年9月1日起,国名改称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历史

史前时期(公元前5000年之前)

在埃及尼罗河谷出土的粗糙石头工具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或更早的时期,人类已经在沿尼罗河谷地区活动。约公元前10000年,随着全新世时期的开始,非洲之角的降雨方式发生变化,在之后的几千年内造就了撒哈拉沙漠。这种变化基本上与埃及文化和技术进步保持同步。约公元前7000年,人类开始从旧石器时代的石头工具和狩猎采集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驯养动物、栽培作物的生活方式,尼罗河谷成为农业地区。

前王朝时期(公元前5000年~前3200年)

前王朝时期是古代埃及史中最具创造力的时期,埃及人在这一时期发展出了古埃及的诸多独特特征——政治统一、王权、文字、纪念性建筑、农业、大规模灌溉、艺术表达模式和社会组织。

约公元前5000年,埃及的土著居民开始全年生活在尼罗河河谷,而亚洲部分先民由于气候干旱而放弃家园和农业、畜牧业等固有的生存方式,来到尼罗河河谷。埃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遗址是位于西部沙漠的纳巴塔沙漠盆地遗址,由大量露营地、坟墓和局势建筑物构成,展现了古埃及人的信仰和宗教的根源。

前王朝时代的古埃及人居住在尼罗河河岸附近干燥的隆起土地上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村落里,村落靠近狩猎场和捕鱼场以及他们耕种的土地。大约公元前5000年,古埃及进入巴达里文化(Badari culture)时代,大约十万人生活在尼罗河河谷地带。在巴达里文化时代,埃及人开始实践造型艺术,其中最突出的史人物小雕像的制作。巴达里的陶器通常器壁较薄,与其他各个历史时期的陶器不同。巴达里文化的范围并未得到清楚的定义,考古学认为该文化或许从北方的阿西尤特以北延伸至南方的埃尔-卡伯,而其贸易和文化联系的范围更广。

前王朝时期另一个主要文化为涅迦达文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约从公元前4000年持续至公元前3500年,被称为涅迦达文化Ⅰ(又称阿姆拉特文化时代)。涅迦达文化Ⅰ以沿尼罗河大基纳湾一段的中埃及为中心,比巴达里文化更宽广。在这一时代,社会组织越来越复杂,墓葬物品更多样化,硬石制作技术得到较大的发展,开始出现石质权标头和板岩化妆调色板,具有明显的仪式和地位的意义。

第二个阶段约从公元前3500年持续至公元前3200年,被称为涅迦达文化Ⅱ(又称格尔塞文化),是埃及前王朝发展中的转折点。埃及由一种平均主义的公社演变成一种有阶层的社会,财富和权力都逐渐分层,形成一种首长制度(chieftainship)。在强大首长的领导下,形成区域性的聚落组织,后来演变成前王朝时代埃及的常设行政区。涅迦达文化Ⅱ的物质文化以冶金术的发展为标志,狄奥尼西乌斯工具变得普遍,石头制作技术继续发展,为古埃及历代法老时代在石头建筑方面的成就奠定基础。同时,原始工匠阶级出现,劳动分工增加了社会分层,推动了前王朝后期的创造与发明的浪潮,为法老埃及精英文化的产生铺平道路。象形文字的出现推动了埃及视觉艺术领域的发展。埃及文字最早出现于圆筒印章、标签、陶罐、石板、调色板和权杖标头上,与这些物品上的浮雕和图案一起,成为记录纪念性信息的历史档案或政治权力的重要象征物。公元前3400年,埃及形成两个王国——位于三角洲周围的下埃及塔-麦胡、上埃及狭长峡谷中的塔-舒穆,两个王国之间经常因为争夺土地而爆发战争。

第三个阶段约从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为涅迦达文化Ⅲ时期,是埃及前王朝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时期埃及实现国家统一,同时古埃及的文明创造达到高潮,而考古学家将埃及第一王朝之前的诸王划归为零王朝。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字、艺术惯例、冶金术和纪念性建筑物对涅迦达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古埃及人还对美索不达米亚的经济模式进行了调整,以适应埃及的环境。此外,涅迦达文化Ⅲ时期的水利灌溉组织得到极大的进步,人们开始构建水渠和垂直堤坝。随着灌溉系统提供大量的农业剩余时,埃及的区域首领们开始通过不断地扩张以控制更多的资源和地区。希拉康坡里斯是上埃及的主要宗教中心,在该地区出土的调色板和权杖标头证明了迦达文化Ⅲ时代的军事征服过程。约公元前3150年至3100年,埃及第一王朝的国王美尼斯(Narmer)统一上埃及地区后,将政治统一的胜利描绘在那尔迈调色板上。

法老时代(公元前3150年~前323年)

早王朝时期(公元前3150-前2686年)

早王朝时代包括第一王朝、第二王朝,是一个持续发展、实验和创新时期,政治、艺术和宗教标志仍在塑造过程中。在第一王朝统治期间,埃及政治权力这些从南方转移至北方。那尔迈在尼罗河三角洲南端修建首都孟斐斯城(意为“白色城墙”),逐渐发展为古代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并在近2500年的时间里保持在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重要地位。

早王朝时期出现了一种被称为马斯塔巴(mastaba)的坟墓,是一种长方形的上层墓葬建筑,用泥砖或石块砌成,有倾斜的墙壁和平顶,另有一个深井通往地下墓室。马斯塔巴被广泛用于早王朝和后来古王朝时期的精英墓葬。第一王朝实行人殉的丧葬制度,国王去世后,其仆人和家族成员会被杀死来进行殉葬。在第一王朝后,人殉逐渐被名为夏巴梯(shabtis)的一种小塑像代替。这种小塑像被赋予了魔法咒语,以实现提供永恒服务的职能。此外,那尔迈还在首都孟斐斯建立起高度集权的官僚政府,并雇佣大量书吏、税务收集者、会计、工程师和建筑师。其中,书吏的工作是记录所有重要事件,他们将以图画为基础的象形文字转变为书写便捷的僧侣体文字(一种速记性质的象形文字),并在薄板或纸莎草卷上书写。

早王朝时代的古埃及人口不断迅速增长,直到第二王朝末期已经达到约100万。这一时期,埃及的国家统一并不巩固,分权主义势力未被中央集权化的国王完全征服,在经过了近400年的政权建设后,至古王国时代,埃及才形成了一个巩固的、真正统一的专制主义统一大国。

古王国(公元前2686-前2181年)

古王国时代是横跨第三王朝到第六王朝的历史时代,随着统一王国的最终确立,埃及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大一统国家。在这一时代,埃及人建造了大规模的金字塔建筑,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伟大奇迹。

第三王朝早期,古埃及历代法老们面临着严峻的国内政治问题,他们将丰盛的物产资源和地方权力授予亲信贵族,贵族承诺保持地方安宁,然而强大且独立的地方贵族对法老构成威胁。法老们为维持自己的物质资料和奢侈品供给,开始在南方的努比亚矿井开采黄金,并且攻击西奈半岛贝都因人以大规模地开采铜矿石绿松石。第三王朝法老左塞尔(Zoser)把上埃及边界推进到第一瀑布(今阿斯旺的附近),以确保南方贸易路线的安全,左塞尔任命担任维西尔(首席政府官员)的伊姆霍特普设计自己的坟墓,伊姆霍特普在萨卡拉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座金字塔——左塞尔金字塔。这座金字塔代表埃及人已掌握了一定水平的建造技术,使埃及能够进行纪念性建筑物的建造工程。

第四王朝的领土西起古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东至西奈半岛,南至努比亚。在古埃及历代法老左塞尔之后,历代的法老也修建了金字塔,比如在第四王朝的第一任法老斯尼夫鲁(Sneferu)在达赫舒尔(今距离开罗南部约40千米的代赫舒尔)修建弯曲金字塔、红色金字塔。斯尼夫鲁的儿子、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Khufu)花费25年的时间在沙漠边缘(今开罗西南吉萨高地的西北角)修建了所有金字塔中的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此外还有小型祭仪金字塔、三个为王后准备的小金字塔。胡夫之子、法老哈夫拉(Khafra)在胡夫金字塔附近修建了较小的金字塔复合体,还修建了大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

在第五王朝,相比于金字塔,埃及人太阳神的崇拜更盛。古埃及历代法老乌瑟卡夫(Userkaf)为太阳神建筑第一座神庙,之后的法老放弃了部分权力,使得地方贵族愈加强盛,这些贵族将诸多地方职位世袭化,并将权力和免税地产传给子嗣。在埃及总体和平且国库税收正常的情况下,法老们一般默许地方贵族的半独立状态。同时,来自利比亚的袭击者从西部沙漠频繁向埃及发起进攻,埃及不得不征募雇佣兵以补充军队武装力量,并在第二瀑布(今埃及南部与苏丹北部之间沿着尼罗河沿岸的地区)附近的布亨建立重要堡垒。

第五王朝结束之后,虽然第六王朝的首任法老特提(Teti)平息动乱,但法老的权力和影响严重衰落。在第六王朝之前,贵族的坟墓通常围绕法老的墓葬成行地排列,在法老权力衰落后,地方贵族不再认为葬于法老附近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开始在自己的辖区内修建坟墓。古王国时代第六王朝的法老珀辟二世(Pepy II)于年幼时登位,在他统治的94年间,法老和中央政府的权力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地方统治者的权力增强。

在古王国早期,埃及文化的基本模式已经形成,并在两千年左右的时间里保持着明显的共性。古王国时期的艺术法则十分严格。在各种艺术形式中,人物以侧面描绘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的肩成直角地转向前方,臀、腿、头都转向侧面,这是一种不自然的的姿势。法老的站像也呈现绝对固定的姿势,向前方凝视,紧握双拳,左脚向前迈出。法老在古王国时期的宗教领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渗透进古埃及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最高宗教官员,法老被认为是唯一能与神进行直接交流的人。在古王国晚期,随着“个人的虔诚”使个人能够与神接触的理论出现,法老丧失了这项独一无二的特权。在文学方面,古王国时代出现了如宗教文学、教谕文学、传记文学和诗歌等文学作品。在第五王朝法老乌尼斯(Unas)的金字塔墙壁上铭刻了最早的祝福已故君主死而复活的咒语经文,通称为金字塔文。金字塔文反映了古代埃及的信仰、对星辰和太阳的崇拜,以及古埃及历代法老与神融为一体的信念。

第一中间时期(公元前2181-前2040年)

古王国时代的末期,埃塞俄比亚高原雨季降雨方式发生变化,尼罗河水位持续降低且农田干燥,致使食物产量迅速降低,近东地区的饥民逃往埃及边境并消耗大量的食物和水供给。同时,埃及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衰败、官僚贵族的腐化堕落、地方贵族的世袭化和分权独立化,导致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崩溃。从第七王朝和第八王朝起,法老无力掌控局势,埃及很快分裂成很多由首领统治的小王国,进入了地方割据、贵族争权独立的无政府状态。

各个小王国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保卫土地和抵御侵略,因此第一中间时期的艺术等事业陷入停滞。珀辟二世去世20年以后,埃及北部的尼罗河三角洲受到从近东的埃及东北部、巴勒斯坦一直到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河谷的难民和游牧部落开始入侵埃及,埃及政府被迫迁往南方。第九王朝和第十王朝统治期间,统治三角洲和中埃及部分地区的希拉康坡里斯人暂时停止战争,同时沿着埃及东部边界建立城堡、改善灌溉系统,并把孟斐斯重建为地域首都,而统治底比斯的家族经常与希拉康坡里斯人因领土、贸易等方面发生冲突。

埃及中王国(公元前2133-前1786年)

中王国包括第十一、第十二王朝。经过多年战斗,古埃及历代法老孟图霍特普二世(Nebhotepre Mentuhotep II)领导底比斯家族战胜希拉康坡里斯王朝,再度统一埃及并建立第十一王朝。孟图霍特普二世统治的第14年,他将阿拜多斯遗址的大叛乱镇压以确保控制上埃及。公元前1980年,即孟图霍特普二世统治的第39年,他统一上埃及和下埃及。孟图霍特普二世将底比斯作为首都,并在戴尔·埃尔-巴哈里的城市西部为自己建筑一座神庙-坟墓。他的儿子曼图霍特普三世(Mentuhotep III)即位后古埃及已恢复和平繁荣,但其之后的古埃及历代法老们不能集中财力修建巨大坟墓,所以这个时代的金字塔没有古王国的巨大。同时为养育逐渐增多的人口,他们集中精力发展贸易和农业,修复建筑物、排干土地、灌溉和建筑港口,加强边境防御并反击利比亚人和贝都因人

第十一王朝统治期间,法老重新建立之前荒废的外交和贸易关系,他们派遣大使和商团到腓尼基人的拜布罗斯城、努比亚和蓬特等近东其他城市参观。同时,独立职业者、工匠与商人等中间阶层逐渐发展壮大,世俗文学也因此逐渐繁荣。很多农民也拥有自己的土地,这使得地方贵族的势力削弱。古老的底比斯神阿蒙与赫利奥坡里斯太阳神拉结合成阿蒙-拉神,底比斯古埃及历代法老为阿蒙-拉神的祭司集团和神庙提供财政支持和丰富的礼物。此后,维西尔不满法老孟图霍特普四世(Mentuhotep IV)的统治,于是联合南方的统治者推翻孟图霍特普四世,随后即位成为阿蒙涅姆赫特一世(Amenemhat I)并建立第十二王朝,他为期29年的统治为古埃及第一个超过两百多年的稳定和安全时期奠定基础。首先阿蒙涅姆赫特一世乘船巡游尼罗河以监督诺马尔赫并镇压来自亚洲和努比亚的游民,之后在孟斐斯以南20英里的伊提塔威建立新首都,采用“共治制度”(古埃及历代法老与他的儿子分享权力)以便加强王位继承和消弭动乱。阿蒙涅姆赫特一世引入了金字塔复合建筑,并在埃尔-利希特建造了一座金字塔。这座金字塔使用非烤制的泥砖、砾石和沙子填充的内层,外部覆盖着图拉碳酸钙,构成一个光滑的外层。由于内核为泥砖结构,极易遭受破坏,这座金字塔已不能维持其原有的形状,但其存在证明了中王国金字塔复合建筑的出现。

阿蒙涅姆赫特一世与他的儿子辛努塞尔特一世(Senusret I)分享王位达十年之久,辛努塞尔特一世掌管军事以保持边境和平,并在南方第三瀑布的地方修建要塞城市和商站。阿蒙涅姆赫特一世去世后,辛努塞尔特一世继续采取军事活动,在第二瀑布用13座堡垒确保埃及南部边境的安全,后他又派遣采矿远征军到努比亚、叙利亚和西方绿洲,并在赫利奥坡里斯修建巨大的太阳神庙。在辛努塞尔特一世之子阿蒙涅姆赫特二世(Amenemhet II)统治古埃及的34年间,埃及的农业持续发展。法老拓宽和加深了从尼罗河通往法尤姆的水渠,促使与地中海克里特岛的商业贸易繁荣。直到辛努塞尔特三世(Senusret III)在位期间,古埃及历代法老创造出以地域为基础(北方、南方和埃勒凡塔/努比亚)的新政府结构,致使诺马尔赫的权力和特权消除,同时辛努塞尔特三世也进行一系列军事战斗以保卫努比亚贸易路线,此外还开通第一瀑布附近的运河,修缮古王国时代建筑起来的古老运河。阿蒙涅姆赫特三世(Amenemhat III)之后的法老是中王国时代的最后两个法老,他们分别是阿蒙涅姆赫特四世(Amenemhat IV)和女法老塞贝克涅弗鲁(Sobekneferu),后世关于他们的事迹比较稀少。

在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约公元前1831年~公元前1786年)的统治时期,中王国的文化达到顶峰。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完成了法尤姆的灌溉系统,并在当地建筑了几个主要神庙和两个巨大的坐像。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金字塔位于法尤姆盆地的哈瓦拉,与该金字塔毗邻的丧葬庙,即拉比林斯迷宫,是古代世界奇迹之一。由于第一中间期分权主义削弱了中央政府对艺术品的控制力,中王国的绘画和雕塑无法与古王国时期相比。随着时间的推移,伊提塔威的宫廷文化建立了标准,并引入了新的技术。其中,重要的发明和创新是团块雕像。此外,珠宝是中王国艺术的突出领域,在这一时期的珠宝艺术中,珍贵的材料往往能够巧妙地使用。达赫淑尔和埃尔-拉宏王室墓葬中的锻造珠宝,被认为是古埃及生产的最好的珠宝。在文学领域,中王国的咒语性棺文代替了金字塔文,教谕文学在这一时期进入黄金时代,内容丰富,现存的文献包括训诫、预言、苦诉、辩论等,显示了埃及古典时代文化的发展。

第二中间时期(公元前1786-前1567年)

第二中间期是横跨十三王朝至十七王朝的历史时代,各王朝的总体特点是中央集权统治的再度崩溃,外族频繁入侵和人民起义兴起。

中王国时代末期气候变化导致尼罗河泛滥的不稳定,而且定都伊提塔威的第十三王朝和在西三角洲实施统治的第十四王朝王位更迭迅速,同时两个王朝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来自东部权力基地尼罗河三角洲的阿瓦里斯、具有闪米特血缘的希克索斯人逐渐控制古埃及,他们迁入东三角洲并以逸待劳。希克索斯人把较高级的青铜时代技术介绍到古埃及,同时他们引入新军事战略、战术和装备,包括战车和马匹、良弓和箭、鱼鳞盔甲、改进的匕首短剑。公元前1674年之后,希克索斯人在埃及建立了第十五至十六王朝,直到公元前1567年第十六王朝灭亡。希克索斯人在统治埃及期间,保留了埃及原有的政治制度,并做出了一些技术革新。他们引入了更先进的金属加工技术,改善了陶轮、织布机以及种植作物的适应能力,还带来了马拉战车、弯剑、盔甲等新装备和武器。希克索斯人的统治也改变了埃及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推动了后来新王国时期的扩张主义政策。

在希克索斯人的影响下,古埃及第十七王朝的底比斯王族首次建立一支正规军和职业军,他们控制了底比斯北部从埃勒凡塔到阿拜多斯遗址的上埃及。后希克索斯人和努比亚人结成联盟并围困底比斯近一百年之久,底比斯法老塞克南雷·陶(Seqenenre Tao)率军发动对希克索斯人的激烈战斗,他去世后,其子卡莫斯(Kamose)率领军队继续战斗。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67-前1085年)

新王国时代包括第十八王朝至第二十王朝。埃及在近千年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开展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发展了社会经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公元前1539年,底比斯王族的雅赫摩斯一世(Ahmose I)建立第十八王朝,他率领埃及军队攻克希克索斯人的两个主要城市阿瓦里斯和孟斐斯,最终驱逐了希克索斯人,统一了埃及。此后,雅赫摩斯一世远征至巴勒斯坦叙利亚,向南进军至努比亚。雅赫摩斯一世稳定埃及边境后着手处理内政,他赋予诺马尔赫和省贵族大权、土地和丰富的礼物以换取其对中央政府的支持,同时他开始在全国进行大神庙建筑工程。在雅赫摩斯一世之后,阿蒙霍特普一世(Amenhotep I)、图特摩斯一世(Thutmose I)和图特摩斯二世(Thutmose II)先后在位,期间他们在努比亚和叙利亚地区继续进行军事行动。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幼年即位,由继母哈特谢普苏特(Hatshepsut)担任摄政王实施统治,两年后,哈特谢普苏特篡夺王位成为女古埃及历代法老。哈特谢普苏特的统治基本上是和平的,她的外交政策以贸易而非战争为基础。在位期间建筑和修缮了很多神庙,常派遣中国远征军西奈半岛开采绿松石矿,同时前往蓬特进行海上贸易,当时蓬特已成为东非海岸的一个贸易中心。图特摩斯三世对哈特谢普苏特篡位感到不满,于是暗中在军队中学习军事战略,谋划反攻并成功夺回王位。在哈特谢普苏特和图特摩斯三世权力争斗之际,埃及停止了对外战争,因此埃及对叙利亚巴勒斯坦的控制逐渐减弱。在哈特谢普苏特死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宣布独立。

图特摩斯三世成为独揽大权的君主后,发动了17次远征,先后征服从埃及东北地区边境到幼发拉底河近东地区三百五十多座城市。后他集中兵力攻打北部叙利亚的米坦尼帝国并将其吞并,形成古代近东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图特摩斯三世奢侈糜烂,在他统治的54年时间里先后拥有几百个妻子(包括很多外国公主),并集中财富为自己修建高规格坟墓,图特摩斯三世死后帝国内部发生叛乱,但很快被其子阿蒙霍特普二世(Amenhotep II)平息,不久他又诛杀之前俘虏的七个努比亚王子,并使古埃及帝国维持26年的和平稳定。图特摩斯四世(Thutmose IV)在位期间与米坦尼王国达成协议并将一位米坦尼公主娶回。

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的统治时期(公元前1390年~公元前1352年),埃及成为了一个广阔的帝国,被认为是新王国的鼎盛时期。他很少进行军事行动,转而修建庞大的神庙,并在其庞大的宫廷中享受奢侈高昂的生活,他在底比斯的主要工事包括卡尔纳克的第三塔门和卢克索遗迹神庙的大柱廊。此外,阿蒙霍特普三世注重外交,他与巴比伦、迈锡尼、克里特等其他权力中心保持关系。

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 IV)在位期间,开始进行宗教政策的根本转变,动摇了古埃及政府和社会的基础。他废除了对埃及传统神——阿蒙的信仰,用古老的圆盘太阳神阿顿取而代之,还将自己的名字改成埃赫那吞。阿蒙霍特普四世还把帝国首都由底比斯迁移到新建的阿玛尔纳。在文学艺术领域,他打破传统创作模式,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大力歌颂阿吞神,这场改革通常称为埃赫那吞宗教改革,也是在行政、文学和艺术等领域内实行的一次全面的社会改革。这次改革在十几年后以失败告终。

阿蒙霍特普四世死后,8岁的图坦卡蒙(Tutankhamun)登基,而图坦卡蒙的权力被资历丰富的官员操控,在位期间古埃及的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图坦卡蒙未及进行军事改革并于18岁时去世,他的妻子安柯森阿蒙致信相邻的赫梯国王,请求赫梯国王将他的一个儿子送至埃及与自己结婚,并许诺赫梯国王的儿子成为埃及法老。赫梯国王轻信安柯森阿蒙的故事,致使其派往埃及的这个儿子在边境被伏击谋杀,于是赫梯国王对古埃及发动战争。图坦卡蒙去世后,老官员阿伊(Ay)成为法老并统治古埃及四年。在阿伊去世后,战功卓著的将军郝列姆赫布(Horemheb)趁机攫取王位。在法老郝列姆赫布统治期间,集中恢复国力和巩固帝国,并进行内部改革,同时修缮和重开被阿蒙霍特普四世关闭的神庙,恢复阿蒙拉神庙的财富和威望,并任命忠诚的军队官员出任首席祭司。

郝列姆赫布死后,他的维西尔、职业军官拉美西斯一世(Ramesses I)即位并创建第十九王朝,两年后其子塞提一世(Seti I)资助建设阿蒙-拉神庙,并开始在卡尔纳克神庙修建辉煌的多柱大厅以及其他神庙,同时他也重新开始在努比亚和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期间他还在帝王谷为自己修建大型坟墓。约公元前1279年,塞提一世去世后其子拉美西斯二世二世(Ramesses II)继位,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期间是埃及帝国时代的顶峰,他也被称为拉美西斯二世。他掌握王位之后不久就率领两万军队在叙利亚的卡迭什与赫梯人交战,战斗未分胜负但拉美西斯二世返回埃及后却宣布胜利,之后赫梯国王和拉美西斯二世签订和平条约,拉美西斯二世收到赫梯国王丰富的礼物并娶走赫梯公主。此外拉美西斯二世还热衷于修建神庙等建筑,他先后在底比斯塞梯坟墓旁边、阿布辛贝神庙等地建筑神庙,在阿拜多斯遗址为自己建筑另一个神庙拉美修姆,同时将神庙复合建筑嵌入卡尔纳克和卢克索,在埃勒凡塔附近修建小神庙以纪念他最喜爱的妻子涅菲尔泰提和女神哈托尔,后他在尼罗河三角洲修建新城培-拉美西斯(“拉美西斯的领地”)。

拉美西斯二世的第十三个儿子麦伦普塔(Merneptah)继位后国家陷入动乱,麦伦普塔先后多次挫败利比亚入侵,镇压努比亚的叛乱并将大群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难民赶回。公元前1186年,第二十王朝的第二位法老拉美西斯三世(Ramesses III)于混乱中继位,来自地中海周围的难民向南侵入尼罗河三角洲,拉美西斯三世率军猛烈抵抗从陆路和北海岸侵入埃及的难民,最终将他们赶回近东地区。公元前1155年4月,拉美西斯三世的第二任皇后泰伊企图为儿子彭塔瓦尔夺取王位继承权,于是勾结大臣策划宫廷谋杀拉美西斯三世,但皇后和王子彭塔瓦尔等人失败被捕。宣判死刑之际皇后下落不明,而彭塔瓦尔自杀身亡,其他相关人员则被割掉耳朵和鼻子。拉美西斯三世之后的拉美西斯四世(Ramesses IV)到拉美西斯十一世(Ramesses XI)被称为拉美西斯法老,但都与拉美西斯大帝没有血缘关系,他们统治期间古埃及的边境逐渐萎缩,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愈加混乱。

第三中间时期(公元前1085-前656年)

拉美西斯十一世统治末期,底比斯阿蒙-拉神的高级祭司、南方维西尔和努比亚总督赫里霍尔(Herihor)反叛法老,并在底比斯的战斗中获胜,最终赫里霍尔宣布自己成为法老。赫里霍尔和拉美西斯十一世统治的最后六年处于同一时期,两个法老默许彼此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实施统治。拉美西斯十一世去世后,底比斯祭司的一位亲戚在北方即位并建立第二十一王朝。公元前1075年,古埃及进入第三中间期,第二十一王朝法老斯门代斯(Smendes)把首都从培-拉美西斯迁到东三角洲的塔尼斯,而原来的塔尼斯国王只统治三角洲,双方统治者互相尊重彼此的权力并通过王室婚姻的方式巩固关系。公元前945年,第二十一王朝最后一位古埃及历代法老普苏森尼斯二世(Pasebkhanut II)的儿子舍顺克一世(Sheshonk I)建立第二十二王朝,由于该王朝的法老是利比亚入侵者的后裔,因而被称为利比亚王朝或布巴斯提斯王朝。

舍顺克一世曾领导过一次攻打巴勒斯坦的军事行动,并将耶路撒冷的所罗门神庙毁坏,之后再度统一上埃及和下埃及。在第二十三王朝时期,上埃及和下埃及再次分裂,约公元前727年,努比亚人建立的库施国国王皮安希(Piye)趁古埃及内乱之际侵入北方,占领底比斯以及三角洲地区。直到第二十四王朝时期,法老泰夫那赫特(Tefnakht)在三角洲的舍易斯进行统治,他尽力组织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统治者形成统一力量,对抗努比亚人的入侵,但在希拉康坡里斯被努比亚军队击败并被迫投降,皮安希允许他们充当城市的管理者。公元前716年,在库施国国王皮安希早年奋斗的基础上,其弟沙巴克(Shabaka)建立了第二十五王朝,并开始占领埃及,努比亚国王采用新王国大古埃及历代法老的头衔,保持埃及传统宗教和文化,但努比亚古埃及历代法老塔哈尔卡(Taharqa)与近东亚述矛盾激化。公元前671年至公元前667年,亚述人开始攻击埃及,埃及在塔哈尔卡和他的继任者坦沃塔玛尼(Tantamani)的防守下获胜,但最终亚述人将努比亚人赶走并占领孟斐斯,后又洗劫底比斯神庙。

古埃及晚期(公元前656年~前323年)

公元前653年,舍易斯法老普萨美提克一世(Psamtik I)在希腊雇佣兵的帮助下驱逐亚述人,建立第二十六王朝(也被称为后期埃及),并在希腊人的帮助下建立埃及的第一支海军,又重新统一上下埃及。舍易斯王朝在地中海周围进行大规模贸易,法老尼科二世(Necho II)开通运河将尼罗河红海连接起来,该王朝允许外国人居住在民族社区并建立“自由贸易区”,即三角洲的诺克拉底斯城,希腊商人在这里享有很多特权和权利。舍易斯王朝的古埃及历代法老还恢复古代埃及宗教、艺术和文化传统,任命法老的长女为阿蒙神的妻子,负责主持宗教仪式并控制大量财富和大地产,但不允许其结婚却允许其收养继承人。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冈比西斯二世(Cambyses II)率领下开始征服埃及,最终在贝鲁西亚之战中俘虏古埃及历代法老普萨美提克三世(Psammetique III),于是冈比西斯二世采用古埃及历代法老称号,但却远在苏萨的家中进行统治,并将埃及划为总督区,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在混乱中崩溃。

公元前525年之后,波斯皇帝冈比西斯二世、大流士二世(Darius II)先后统治古埃及,该阶段被称为第二十七王朝时期,古埃及与塞浦路斯、腓尼基被一同划入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下的第六总督区。公元前402年,埃及人推翻波斯人的统治,阿米尔泰奥斯(Amyrtaeus)建立第二十八王朝并只维持十年的统治。第二十九王朝法老哈克尔(Hakor)在希腊雇佣兵的帮助下,多次击退波斯人的进攻,后第三十王朝的法老内克塔内布一世(Nectanebo I)击退波斯和希腊联军的攻击。在内克塔内布一世的十九年统治期间,他修缮了整个埃及的神庙,其子奈克塔尼布二世(Nectanebo II)是古埃及最后一位本土统治者。公元前343年,波斯统治者阿塔薛西斯三世(Artaxerxes III)再次征服埃及,他把埃及雕刻家和工匠送到波斯首都波斯波利斯装饰宫殿,波斯人短暂地恢复对埃及的统治,也被称为第三十一王朝。但在公元前332年,波斯国王大流土三世(Darius III)任命的埃及总督马扎乌斯将埃及拱手让给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希腊时代(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0年)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在埃及的孟斐斯被加冕为古埃及历代法老古埃及的希腊时代由此开启。亚历山大大帝尊重埃及神祇,修复包括卢克索神庙在内的诸多神庙。他建立新政府并在埃及停留六个月后,任命一个总督和六位政府官员管理埃及,亚历山大大帝按照希腊模式重塑埃及的财政、税收和官僚制度,同时在尼罗河西口的地中海沿岸建立新亚历山大城,并将其作为埃及的新首都、希腊学术和文化的中心、整个东地中海的商业中心。亚历山大大帝离开埃及之前,他还留下部分军队驻扎在孟斐斯和东部边境的派琉修姆,并令自己的军官掌握尼罗河舰队。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病逝,其手下的高级将领托勒密王朝获得埃及的统治权,之后于公元前305年被加冕为托勒密一世(Ptolemy I),由此建立第三十二王朝(托勒密王朝)。在托勒密王朝时期,领土范围东起叙利亚南部,西至昔利尼,南至努比亚边境,埃及成为从利比亚阿拉伯半岛(包括爱琴海上的塞浦路斯岛)的帝国中心‍,其影响力扩展到地中海的大部分希腊世界。在法老埃及专制主义统治的基础上,托勒密王朝结合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帝国的专制主义统治的制度,形成了一个新型的希腊化的专制主义统治的整体国家。

托勒密一世仿照埃及模式建立政府机构并定都亚历山大港,后将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建为文化和学术的中心,并迎娶最后一个埃及本土古埃及历代法老奈克塔尼布二世的女儿。亚历山大城成为东地中海最大的城市,也是希腊文化的中心。约在公元前283年,托勒密王朝二世(Ptolemy II)派遣建筑师索斯塔特(Sostrate)在亚历山大港对面的法罗斯岛上建成亚历山大灯塔,以此保证城市间贸易的畅通,之后的托勒密统治者优先发展商业和创收行业,例如纸莎草纸的制造业,此外还在登德拉、埃德福、菲拉、埃斯那和考姆翁布修建神庙。亚历山大城逐渐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城市,吸引着整个地中海和更远地区的参观者和永久居住者。亚历山大城在最鼎盛的时期约有五十万居民,主要群体是希腊人,他们享有特殊的公民权。

托勒密王朝统治期间宫廷内部混乱且法老生活奢侈,公元前51年,托勒密十二世(Ptolemy XII Auletes)去世后,他18岁的女儿克利奥帕特拉七世(Cleopatra VII)即位成为最后一个托勒密法老,父亲遗诏安排她嫁给她的哥哥但她哥哥却试图杀掉她,于是她逃亡罗马并在尤里乌斯·盖乌斯·恺撒的支持下率领一支军队返回埃及,公元前31年9月,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在希腊海岸亚克星的海战中击败马克·安东尼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的海军,公元前30年8月,屋大维攻入埃及并宣布将埃及纳为罗马帝国的行省之一,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自杀身亡,古埃及的王朝历史至此终结。

罗马时代(公元前30年-641年)

公元前27年后,罗马的屋大维被称为皇帝奥古斯都。罗马人攻占埃及之后,屋大维为强化统治而向埃及派驻3个军团的军队,每军团大约6000人,并配有一定数量的步兵辅助部队驻扎在亚历山大城和尼罗河沿岸。公元前29年,罗马人平定古埃及底比斯地区的起义反抗,之后和占据努比亚地区的麦罗埃王国达成和平协议,但麦罗埃军队撕破协议于公元前25年袭击上埃及,罗马军团为报复麦罗埃而攻入努比亚并洗劫那帕塔城,之后罗马人将驻扎在埃及的军队减至2个。此后埃及作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特殊行省被直接置于罗马皇帝的控制之下,罗马皇帝任命相当于总督的官员常驻埃及以代表其管理埃及,并担任中央机构的最高首脑,同时该官员可以罗马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掌管埃及的行政、财政、法律和军事等事务;中央政权机构的全部官员都须有罗马骑士身份且由罗马人直接任命,诺姆和村镇地方政权机构的官员从埃及的希腊人中挑选。此外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埃及继承古埃及历代法老统治时代的传统习惯,以罗马帝国皇帝的朝代纪年。

罗马帝国在埃及的严酷统治,包括对埃及农民征收苛捐杂税,致使埃及农民被迫逃出王田以反抗压榨。从公元2世纪以来,埃及人不断起义反抗罗马的残暴统治,公元152年埃及人民起义持续一年多,致使罗马帝国的粮食供应受到威胁,迫使罗马皇帝安东尼·庇乌斯不得不亲临埃及镇压起义。3世纪中期之后,伯莱米斯人、帕尔米拉人先后入侵埃及,之后上埃及的科普托斯、布塞里斯以及亚历山大相继爆发人民起义。由于埃及人民起义的影响,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在埃及的统治到6世纪末趋弱。公元608年,迦太基总督赫拉克利乌斯起兵进攻主福卡斯,他于次年占领埃及并处死僭主福卡斯,同时由赫拉克利乌斯的儿子小赫拉克利乌斯担任皇帝,之后不久拜占庭与波斯人反复争夺埃及。公元639年,已经统一阿拉伯半岛阿拉伯人在大将阿慕尔·阿斯的率领下进军埃及,相继攻陷法尤姆巴比伦要塞,公元641年9月14日,拜占庭皇帝小赫拉克利乌斯将大臣西鲁斯召回埃及并与阿拉伯人签约放弃对埃及的统治,至此古埃及彻底覆灭。

在罗马和拜占庭统治期间,希腊影响逐渐减弱,罗马风格逐渐在埃及流行,比如这一时期木乃伊的金面具、镀金面具上的人物形象逐渐罗马风格化。在公元1世纪中叶,福音书的作者圣马可基督教传入埃及,此后基督教在埃及开始传播,并于公元4世纪大规模流行起来。戴克里先统治时期(公元284-305年)是埃及从罗马时代向拜占庭时代过渡的标志,当时大量埃及基督徒受到迫害。这一时期,《新约圣经》已被翻译成埃及文字。公元451年迦克墩公会议之后,一个独特的埃及科普特教会逐渐建立起来。在罗马帝国统治期间,亚历山大城成为罗马帝国重要的贸易前哨,埃及供应亚麻、纸莎草、玻璃和许多其他制成品,还供应帝国的大部分粮食,从埃及运出的货物经常到达灵鹫山埃塞俄比亚等国际目的地。埃及还是罗马帝国领先的科技中心,克罗狄斯·托勒密希帕提娅和赫伦等学者在天文学、数学和其他学科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公元641年~1517年)

倭玛亚王朝与阿拔斯王朝时期(公元641年-868年)

公元6世纪末,拜占庭在埃及的统治内外交困,加上国际形势的持续恶化,埃及成为波斯和拜占庭争夺的对象,而阿拉伯人的兴起改变了近东的局势。至639-642年,阿拉伯帝国入侵并征服埃及,埃及的失守对拜占庭帝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因为拜占庭帝国的许多农产品和制成品都依赖于埃及。阿拉伯人在埃及击败拜占庭军队后,将伊斯兰教传入埃及。埃及人开始将新信仰与基督教传统以及其他本土信仰和习俗相融合,并一直延续繁荣至现代社会。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之后,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后,阿拉伯人经协商产生了四大正统哈里发。在第二任正统哈里发欧默尔一世(公元634-644年)统治期间,阿拉伯人开始了对外征服。公元639年,阿拉伯人征服了沙姆地区(今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地区)、两河流域以及伊朗后,阿拉伯大将阿姆鲁·本·阿斯率军攻下埃及并出任首任总督。在上下埃及的交汇处修建了新的首都福斯塔特(开罗的前身,今开罗南部的郊区),并在城内建造了第一座清真寺,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清真寺。

伊斯兰教初期,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并不完善,对埃及的统治也采取比较宽宥的政策。比如,除了总督、税务官和法官等重要职位由阿拉伯人担任外,其余职位继续由原来拜占庭行政机关中的官吏担任。对于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埃及人,哈里发要求每个人必须缴纳人丁税两个第纳尔(金币),另外还需要额外缴纳土地税。在宗教上,阿拉伯人统治初期也比较包容,只要及时缴纳人丁税和土地税,他们并不会干涉。这些举措让阿拉伯人与埃及人关系日渐紧密。

在倭玛亚王朝时期,一些哈里发对异教徒尤其是原来就生活在埃及的科普特人采取了严酷的措施,由于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哈里发加紧勒索,导致埃及人起义。然而到了阿拔斯王朝时期,依靠波斯人立国的阿拔斯王朝依旧对科普特人的压迫比倭玛亚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公元754-813年)为了切断麦地那阿里叛乱分子的补给,下令阻断法老运河。这一举措让埃及经济严重受损。另外,阿拔斯王朝中代表阿拉人利益集团的哈里发艾敏(公元809-813年在位)与代表波斯人上层集团利益的哈里发麦蒙(公元813年-833年在位)之间的斗争持续了20多年,这也让埃及人苦不堪言。因此埃及当地的起义此起彼伏。在公元831-832年,下埃及农民一度占领了省会。后来,继任的哈里发穆耳台绥木(公元833-842年在位)重用突厥人,并将埃及大量土地分封给他们。随着阿拔斯王朝内斗加剧,这些突厥人趁机在埃及拥兵割据。

突伦王朝与伊赫希德王朝时期(公元868年-969年)

公元868年,阿拔斯王朝官员艾哈迈德·伊本·突伦出任埃及总督,同年趁着阿拔斯王朝内乱之际,建立了一支7.1万人军队,自称埃米尔,并建立了突伦王朝,但仍在名义上附属阿拔斯王朝。突伦王朝存在时间并不长,在突伦儿子胡马腊伟(公元884年-895年)去世后,突伦王朝迅速瓦解。公元905年至935年,阿拔斯王朝通过哈里发人民总督的形式,恢复了对埃及的直接统治。但由于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没有实权,其任命的总督虽然名义上统治着埃及,但埃及大权依旧在当地突厥贵族手里。由于突厥贵族对埃及当地百姓压榨严重,起义活动此起彼伏。

先后任埃及豪夫地区长官和沙姆地区总督的突厥族将领穆罕默德·伊本·土厄吉(公元935-946年在位)于935年出任埃及总督,很快他也建立了一支40万人的军队,在沙姆地区和埃及拥兵割据,建立了伊赫希德王朝,名义上从属于阿拔斯王朝。土厄吉去世后,其托孤大臣卡夫尔(公元946-965年当政,965年至968年在位),将伊赫希德王朝的疆域拓展至安纳托利亚边境。后来,卡夫尔去世后,伊赫希德王朝也随之覆灭。

法蒂玛王朝时期(公元909年至1171年)

公元909年,自称是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的子孙和什叶派第七代“隐遁伊玛目”伊斯玛仪的后裔奥贝德拉(公元909-934年在位),在柏柏尔人的支持下,自称哈里发,在突尼斯建立了法蒂玛王朝。法蒂玛王朝哈里发穆仪兹(公元952-975年在位)于公元969年攻灭伊赫希德王朝,并在伊赫希德王朝旧都以北建立新城嘎希赖(al-Qahirah,即后来的开罗)。公元973年,穆伊兹将首都迁往嘎希赖。

法蒂玛王朝完善了行政制度,其最高的统治者被尊称为伊玛目,总揽军政宗教大权。中央政府还设置总宣教师,总宣教师由宗教权威担任,主要负责宣传什叶派教义。法蒂玛王朝哈里发关注农业,修建河堤、开挖水渠、建设水文站。在法蒂玛王朝前期,国家占有大量的土地,直接租给农民耕种,王朝前半期,税负适当,人民生活较为安稳。另外,法蒂玛王朝统治者也会将大量土地分给将领和宠臣。到了王朝中后期,农民税负负担增重,生活难以为继。

法蒂玛王朝时期,纺织、陶器、瓷器和玻璃等传统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纺织业发展较快。朝廷定期为不同的文武官员定制朝服。并且,法蒂玛王朝每年都要向麦加赠送覆盖“天房”的用宝石镶嵌的并以金线绣成的新月与经文的幔帐。造船业也在这一时期兴起。开罗河畔的江南造船先后制造了约600艘战船与商船。来自欧洲、东非、印度等世界各地的船只停泊在法蒂玛王朝亚历山大、古了祖姆等港口。为了宣传什叶派教义,法蒂玛王朝于972年修建了爱资哈尔清真寺,并于998年发展成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传授语言、天文学、文学、数学和哲学等知识。爱资哈尔清真寺学院和其他学院的建立吸引了穆斯林世界的什叶派学者来到埃及,并促进了文学、哲学和伊斯兰科学领域的原创性贡献。法蒂玛王朝皇家图书馆藏有各类典籍60万部,其中历史学家泰伯里的《历代先知和帝王史》这本书的手抄本就有1220部。法蒂玛王朝也有学术研究中心智慧宫,里面研究者除了探讨什叶派教义之外,还研究天文学、医学等。另外,法蒂玛王朝对阿拉伯世界各地学子前往埃及学习提供便利,比如免学费,提供食宿笔墨等。

虽然法蒂玛王朝统治者是阿拉伯人,除了哈基木哈里发(公元995-1021年)外,基本上都能善待埃及的穆斯林、基督徒和犹太教。虽然如此,但是统治者们并不重用埃及人,认为他们只要种田务农,为王朝提供必需品即可,不能够担任官职。法蒂玛王朝官员一般由柏柏尔人、突厥人、亚美尼亚人和苏丹人担任。

到了后半期,法蒂玛王朝陷入了混乱之中。哈里发穆斯坦绥尔(公元1035-1094年在位)时期,先是突厥官兵与柏柏尔人官兵联合起来将苏丹人官兵驱赶至上埃及,随后独揽大权的亚美尼亚人宰相又假借哈里发的名义将突厥人将领清除,然后又清除了盘踞在上埃及的柏柏尔人官兵与苏丹人官兵。这让法蒂玛王朝的统治基础被削弱,接着旱灾与鼠疫不时发生,最终的一次持续了7年,导致法蒂玛王朝陷入风雨飘荡之中。公元1071年,诺曼人攻占了西西里岛北非一些地区,这些地方都曾是法蒂玛王朝的领土,另外,法蒂玛王朝的沙姆地区统治也受到了努尔丁王国和十字军的威胁。公元1168年,十字军进攻埃及,逼近开罗。法蒂玛王朝时任哈里发向努尔丁王国求助,努尔丁王国派遣大将希尔库率兵将十字军逐出埃及。希尔库趁机自立为法蒂玛王朝首相,病逝后,该职位被其侄子萨拉丁·本接替。萨拉丁于公元1171年灭了法蒂玛王朝。

阿尤布王朝与马穆鲁克王朝时期(公元1171年-1517年)

公元1171年,萨拉丁建立了阿尤布王朝,并自称为苏丹,他重新向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称臣纳贡,好让阿尤布王朝具有合法性。萨拉丁是逊尼派,于是想方设法消除什叶派的影响。公元1174年,阿尤布王朝正式脱离了努尔丁王国,宣告独立。随后,他攻占了拜尔盖、努比亚、苏丹和也门,又消灭了努尔丁王国,将今天的叙利亚伊拉克北部和汉志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并对十字军形成了东西两侧夹击的态势。公元1187年,萨拉丁·本对十字军发起了进攻,并在哈丁战役中打败十字军,俘虏了耶路撒冷王国王国国王,并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众多耶路撒冷王国内陆城镇。公元1189年,英、德、法三国组成第三次十字军国家,与萨拉丁·本的军队在今天以色列境内的阿克要塞对峙。公元1193年,十字军与萨拉丁签订了《拉姆莱合约》,双方约定,耶路撒冷等地归阿尤布王朝所有,而提尔至雅法的沿海狭长地带归十字军所有。公元1249年,十字军第七次东征并入侵阿尤布王朝,苏丹萨利赫去世,在其爱妾舍哲尔·杜尔(Shajar al-Durr)的领导下,阿尤布王朝战胜了十字军。1250年,舍哲尔·杜尔登基执政,成为埃及苏丹,标志着阿尤布王朝统治的结束和马穆鲁克时代的开始。

马穆鲁克王朝前期约百余年,苏丹多为突厥人,政治相对清明节。公元1258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孛儿只斤·旭烈兀统率大军攻克巴格达,灭掉阿拔斯王朝,并趁机继续向西进攻埃及。公元1260年,苏丹库土司领兵出征,并派遣先锋拜伯尔斯率兵迎击,在约旦河西岸的艾因·扎鲁特战役中击溃蒙古骑兵。接着,拜巴尔斯趁势率兵消灭了十字军地中海东岸建立的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结束了十字军东征的历史。

到了后半期,马穆鲁克王朝君主大多平庸,王朝日渐式微,地方割据势力趁机作乱,整个马穆鲁克王朝四分五裂。15世纪,绕好望角的新航道被发现之后,东方商品不再从红海和埃及运到欧洲马穆鲁克王朝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再加上鼠疫、干旱、饥荒接连而起,马穆鲁克王朝在公元1517年被灭。14世纪中期的黑死病杀死了埃及约40%的人口。

阿尤布王朝和马穆鲁克王朝虽然对农业比较重视,但是对于农民并不重视,当时埃及的农民处于农奴地位,其婚姻、迁徙等都受制于土地所有者。由于埃及是东方商品流入欧洲的重要中转站,所以贸易十分繁荣,这也是马穆鲁克王朝能够统治两个半世纪的重要原因。另外,马穆鲁克王朝大兴土木,建造了一批规模宏大的清真寺。另外,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学者,比如历史学家麦格里齐、盖勒盖夏迪,伊斯兰教律和教义学家伊本·泰米叶等人。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公元1517-1914年)

15世纪后,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使埃及制度走向衰落,防御性军事化破坏了埃及的公民社会和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衰弱加上瘟疫的影响,使埃及很容易受到外敌入侵。

公元1517年,埃及成为了奥斯曼帝国帝国一个行省,为了稳固帝国在埃及的统治,奥斯曼帝国苏丹启用三股势力治理埃及,以求达到均衡的目的。第一个势力是总督(又叫帕夏),为埃及最高行政长官。第二股势力是近卫军,直接听命于帝国苏丹,并负有监管地方长官之责,同时协助税收收取。第三股势力是被击溃的马穆鲁克,帝国苏丹依旧保留这些马穆鲁克,让他们辅佐总督和近卫军,比如开罗的行政长官就是马穆鲁克人出任的,地位仅次于埃及总督。

到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马穆鲁克的势力最终超过了埃及总督和近卫军,成为了埃及的实控人。开罗行政长官可以任意废除埃及总督并没收他们的财产,在18世纪,埃及总督被废除的次数高达50多人。公元1763年,马穆鲁克人阿里贝出任开罗行政长官,他废黜了埃及总督,并于1769年宣布独立,然后攻占了汉志王国叙利亚大部分地区。公元1773年,阿里贝被暗杀身亡,埃及总督重返埃及,奥斯曼帝国恢复了对埃及的统治,但实权仍掌握在马穆鲁克手里。

奥斯曼帝国统治埃及之后,宣布所有土地都归帝国苏丹所有,并在埃及实行包税制,包税人就成了实际上的地主,这些包税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拥有极大的权利,可以任意左右农民的生死,所以这些农民实际上还是农奴,依附于包税人而生存。慢慢地,包税人的土地可以世袭,马穆鲁克人就是通过成为包税人而逐渐掌握了埃及的实权。由于,奥斯曼帝国占领埃及之初,将1.8万名工匠掳走,导致50种行业不复存在,另外由于总督近卫军和马穆鲁克通过巧立名目等手段,压榨商人或者手工业者,使得埃及的手工业受到严重的摧残。1687年至1731年间,埃及遭受了六次饥荒,1784年的饥荒使埃及损失了约六分之一的人口。

18世纪下半叶,不满足绕过好望角新航线的英国将目光投向了埃及,法国拿破仑·波拿巴也希望建立一个从尼罗河畔到印度河畔的东方大国,由此,英法海底隧道两国开始争夺埃及。1798年,拿破仑率军进攻埃及,由于未遇到有效的抵抗,很快就占领了埃及。同年年底,英国和奥斯曼帝国帝国等国组成反法同盟,法国被赶出埃及,埃及仍旧归奥斯曼管辖。

1805年,奥斯曼帝国驻埃及主力部队阿尔巴尼亚军团的将领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借助军团的力量成为了埃及总督。1807年,英国出兵入侵埃及,被阿里率兵击退。阿里虽然表面臣服于奥斯曼帝国,但实际上控制着埃及,并着手在埃及试行改革。1811年,阿里在开罗宴请马穆鲁克大小头领,并趁机将他们一网打尽,然后又趁着势头将埃及马穆鲁克大小势力一网打尽。阿里废除了包税制,统一了赋税,减轻农民负担,然后又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发展。长纤维棉花就是这个时候在埃及发现和推广的。另外,阿里巴巴集团还从西方购买机器,聘请技师,在埃及兴办起了以军事工业为主的第一批近代机器工业,如兵工厂、江南造船和火药厂等。纺织业在这时候也得到了发展,截至1829年,埃及已经修建了30座棉纺厂,有纱布机1500台和织布机1200台。另外,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其生产的产品基本上可以满足国内所需。

1820年,阿里着手创建军队,截至1839年,埃及拥有陆军23万人,海军1.5万人,战舰32艘。另外,阿里巴巴集团也对行政制度进行了改革,在中央设立了最高国务会议,下设7个部。除此之外,还简化了行政区划,把16个区合并为7个省,下设县、乡和村,确立了中央集权制。为了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阿里一生东征西讨,最终在1833年让自己的势力西起利比亚沙漠、东起叙利亚沙漠,南达阿拉伯海,北抵陀罗斯山脉。1840年,英国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王国奥斯曼帝国帝国签署《伦敦条约》,要求阿里从国外撤军,仅保留埃及总督世袭权和苏丹地区的终身管辖权。由于阿里巴巴集团无法抵挡英国、俄国等国军队,被迫接受了这个条约。这导致了埃及军队规模急剧缩小,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随之倒闭,工人数量也随之减少,国内经济一蹶不振。

阿里去世后,阿巴斯(公元1848-1854年在位)、赛义德·苏尔坦(公元1854-1863年在位)和阿卜杜勒·伊斯梅尔(公元1863-1879年在位)三人相继执政。其中阿巴斯在位期间,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赛义德执政期间,他决定引入欧洲力量来发展埃及。在赛义德在位期间,授予欧洲人挖掘苏伊士运河,并在1854年、1856年,与法国签署协议,赋予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自运河通航之日起享有99年租让权。该公司注册资金2亿太平洋法郎,52%是法国的,44%是埃及。1867年起,奥斯曼一世苏丹授予埃及统治者为“赫底威”(意为“伟大的埃米尔”,地位高于总督,低于苏丹)。阿卜杜勒·伊斯梅尔执政后,他也与阿里巴巴集团一样进行改革,但由于过分依赖英法等欧洲资金,大量国内资源被用来抵债,导致埃及实际权力逐渐被英法等国掌握,埃及逐渐陷入动荡飘摇之中。

1879年,埃及军人奥拉比创建祖国党。1881年9月9日,奥拉比率领包括王宫警卫团在内的全部开罗驻军中的埃及本地军人,举行兵谏,要求时任赫底威陶菲克(公元1879-1892年在位)进行改革。陶菲克被迫改组内阁,奥拉比担任陆军大臣,成为内阁的实际控制人。该内阁颁布基本法,第一次确立了内阁不向赫底威负责,而是向议会负责。由于以奥拉比为主的内阁威胁了英法等国的利益,英法两个派军队前往埃及要求把奥拉比驱逐出境。由于军队的支持,奥拉比的地位没有受到威胁。1882年7月,英国趁着法国忙于侵占突尼斯,趁机出兵占领埃及。同年9月15日,开罗沦陷,埃及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国统治埃及期间,英国驻埃及代表兼总领事及其领导下的欧洲籍官员以“顾问”“总监”和“稽查员”等职位插手埃及政务。另外,英国还解散了埃及军队,并组建了听命于英国的新的军队,人数只有6000人。

其他殖民时期(公元1914年~1953年)

1914年11月,英国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并于12月宣布对埃及实行保护,建立保护国政权,并扶持傀儡充当苏丹。这一政权被称为埃及苏丹国(Sultanate of Egypt)。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世界众多殖民地要求自治,结束殖民统治。埃及也向英国提出自治需求,但遭到了英国的拒绝。1919年3月8日,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寻求埃及独立的华夫脱、扎格鲁勒等4位领导人,并将他们流放到马耳他岛。这一事件导致了埃及1919年起义,起义前后持续了将近3年。1922年,英国无法遏制埃及起义,于2月28日发表声明允许埃及独立。1922年3月15日,埃及宣布独立,正式国号为“埃及王国”。新王国的形式是君主立宪制,宪法以比利时宪法为基础,于1923年4月颁布,规定了国王的行政权力,并建立了两院制立法机构。但埃及王国的宪政与埃及的独立一样都是虚幻的,埃及并未彻底改变殖民地的命运,而是由殖民地变为半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埃及人民要求完全独立。1949年末,以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中校为代表的青年军官,成立了秘密的自由军官组织,开始谋求彻底推翻英国统治。

埃及共和国(公元1953年~1958年)

1952年自由军官运动发动革命后,埃及的统治权移交给了军方,所有政党都被禁止。1953年6月18日,埃及共和国宣布成立,穆罕默德·纳吉布将军担任共和国第一任总统,任期不到一年半。纳吉布于1954年被泛阿拉伯主义者、1952年运动的真正设计师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强迫辞职,后来被软禁。纳吉布辞职后,总统职位一直空缺,直到1956年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当选。

纳赛尔于1956年6月就任总统。1956年6月13日,英国军队完成了从被占领的苏伊士运河区的撤出。1956年7月26日,他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他对以色列的敌对态度和经济民族主义促使了第二次阿以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开始,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在法国和英国的支持下)占领了西奈半岛和运河。由于美国苏联的外交干预,战争结束,恢复原状。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公元1958年~1971年)

1958年2月,埃及共和国与叙利亚合并后,称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简称“阿联”。1961年9月,叙利亚发生政变,脱离“阿联”。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进攻埃及,并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公元1971年~至今)

萨达特时代(公元1970年~1981年)

1970年,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总统去世,由安瓦尔·萨达特继任。萨达特在1972年驱逐了苏联顾问,将埃及在冷战时期的忠诚从苏联转向了美国。1973年,埃及与叙利亚一起发动了第四次阿以战争(赎罪日战争),这是一次突袭,目的是夺回以色列6年前占领的西奈半岛的一部分领土。

1975年,萨达特改变了纳赛尔·阿尔赫莱菲经济政策,并试图利用他的声望来减少政府监管,并通过他的经济开放计划鼓励外国投资。通过这项政策,减税和进口关税等激励措施吸引了一些投资者,但投资主要针对旅游业和建筑业等低风险、盈利的企业,放弃了埃及的新兴产业。由于取消了对基本食品的补贴,导致了1977年的埃及面包暴动。

安瓦尔·萨达特于1977年对以色列进行了历史性访问,促成了1979年埃及-以色列和平条约,以换取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作为回报,埃及承认以色列是一个合法的主权国家。萨达特的倡议在阿拉伯国家引发了巨大争议,并导致埃及被逐出阿拉伯联盟,但得到了大多数埃及人的支持。萨达特于1981年10月被一名伊斯兰教极端分子暗杀。

穆巴拉克时代(公元1981年~2011年)

安瓦尔·萨达特在公民投票中被暗杀后,唯一候选人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上台。胡斯尼·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重申了埃及与以色列的关系,但缓和了与埃及阿拉伯邻国的紧张关系。在国内,穆巴拉克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大规模的贫困和失业导致农民涌入开罗等城市,生活在拥挤且生存质量低下的贫民窟

1986年2月25日,安全警察开始暴乱,抗议有报道称他们的任期将从3年延长到4年。开罗的酒店、夜总会、餐馆和赌场遭到袭击,其他城市也发生了骚乱。实行了白天宵禁。军队花了3天时间才恢复秩序。107人死亡。

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埃及的恐怖袭击次数众多且严重,并开始针对科普特基督徒、外国游客和政府官员。在20世纪90年代,一个伊斯兰教组织Al-Jama'a Al-Islamiyya参与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暴力运动,谋杀了许多著名作家和知识分子,并多次以外国游客为攻击目标。

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执政期间,政治舞台由安瓦尔·萨达特于1978年创建的国家民主党主导。它通过了1993年的《辛迪加法》、1995年的《新闻法》和1999年的《非政府组织法》,通过对违法行为实施新的规定和严厉惩罚,阻碍了结社和言论自由。

2005年2月下旬,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宣布对总统选举法进行改革,为1952年运动以来的首次多候选人投票铺平了道路。然而,新法律对候选人施加了限制,并导致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轻松赢得连任。选民投票率不到25%.选举观察员还指控政府干预选举进程。选举结束后,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监禁了排名第二的候选人艾曼·努尔。

人权观察2006年关于埃及的报告详细描述了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包括例行酷刑、任意拘留以及军事和国家安全法院的审判。2007年,大赦国际发布了一份报告,声称埃及已成为国际酷刑中心,其他国家将嫌疑人送往那里接受审讯,这通常是反恐战争的一部分。埃及外交部很快对这份报告进行了反驳。

2007年3月19日投票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禁止政党将宗教作为政治活动的基础,允许起草新的反恐法,授权警察广泛的逮捕和监视权力,并赋予总统解散议会和结束司法选举监督的权力。

2011年1月25日,针对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政府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开始。2011年2月11日,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辞职并逃离开罗。听到这一消息后,开罗解放广场爆发了欢庆活动。埃及军方随后掌握了执政权。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主席穆罕默德·坦塔维成为事实上的临时国家元首。2011年2月13日,军方解散了议会,中止了宪法。

2011年3月19日举行了宪法公民投票。2011年11月28日,埃及举行了上届政权执政以来的首次议会选举。投票率很高,没有重大违规或暴力事件的报道。

2011年至今

穆罕默德·穆尔西于2012年6月24日当选埃及总统。2012年6月份30日宣誓就任。2012年8月2日,埃及总理希沙姆·坎迪尔宣布,他的35人内阁由28名新成员组成,其中4人来自穆斯林兄弟会。

此举在埃及引发了大规模抗议和暴力行动。2012年12月5日,穆罕默德·穆尔西总统的数万名支持者和反对者发生冲突,这被称为该国革命以来伊斯兰教主义者与其敌人之间最大的暴力冲突。穆罕默德·穆尔西提出与反对派领导人进行“全国对话”,但拒绝取消2012年12月的宪法公投。

2013年7月3日,在公众对穆罕默德·穆尔西的穆斯林兄弟会政府的独裁过度行为表示不满之后,军方罢免了穆尔西,解散了舒拉委员会,并成立了临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013年7月4日,68岁的埃及最高宪法法院首席法官阿德勒·曼苏尔(Adly Mansour)宣誓就任穆罕默德·穆尔西下台后新政府的代理总统。埃及新当局镇压了穆斯林兄弟会及其支持者,监禁了数千人,并强行驱散了亲穆罕默德·穆尔西和亲兄弟会的抗议活动。在一系列大规模审判中,许多穆斯林兄弟会领导人和活动人士要么被判处死刑,要么被判处终身监禁。

2014年1月18日,临时政府在获得绝大多数选民(98.1%)批准的公民投票后制定了新宪法。38.6%的登记选民参加了公民投票,这一数字高于穆罕默德·穆尔西任期内33%的公民投票。

2014年3月26日,埃及国防部长兼埃及武装部队总司令阿卜杜勒·塞西元帅退役,宣布他将作为候选人参加2014年总统选举。塞西以压倒性的优势获胜并于2014年6月8日宣誓就任埃及总统。穆斯林兄弟会和一些自由派和世俗活动家团体抵制投票。尽管临时当局将投票时间延长至第三天,但46%的投票率低于2012年大选的52%。

2015年12月举行了新一届议会选举,亲阿卜杜勒·塞西政党取得压倒性胜利,在新成立的众议院中获得了压倒性多数。

2016年,在研究员朱利奥·雷格尼被谋杀后,埃及与意大利陷入外交危机:2016年4月,由于埃及政府在调查中缺乏合作,总理马泰奥·伦齐开罗召回了意大利大使。大使于2017年由新任总理保罗·真蒂洛尼遣返回埃及。

阿卜杜勒·塞西在2018年再次当选,没有遭到严重反对。2019年,议会批准了一系列宪法修正案,进一步增加了总统和军队的权力,将总统任期从4年增加到6年,并允许阿卜杜勒·塞西竞选另外两个任期。这些提议在公民投票中获得批准。

埃及和埃塞俄比亚之间关于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的争端在2020年升级。埃及将大坝视为生存威胁,担心大坝会减少从尼罗河获得的水量。

2020年12月,议会选举的最终结果确认,埃及国家未来党获得了明显多数席位,该党强烈支持总统阿卜杜勒·塞西。该党甚至增加了多数席位,部分原因是新的选举规则。

地理

位置境域

埃及横跨亚、非两大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仅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田原西南部,经纬度范围为北纬22°~32°,东经24°~37°,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西与利比亚为邻,南与苏丹交界,北临地中海。埃及国土总面积为100.1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约2900千米。埃及属于东2区(UTC+2)。

气候

埃及全境干旱少雨,没有明显的雨季,其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其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在开罗地区,年降雨量约为18毫米。夏季平均气温最高可达34.2℃,最低20.8℃,而冬季气温最高19.9℃,最低9.7℃。地中海沿岸城市如亚历山大的年平均降雨量约为200毫米。南方地区夏季平均气温最高可达42℃,最低20.8℃,冬季平均气温最高25.8℃,最低9.6℃,呈现显著的早晚温差。埃埃及大部分的降雨集中在冬季。开罗以南地区的年降雨量仅2至5毫米,降雨通常每隔多年才会发生一次。西奈半岛山脉和北部沿海城市,如达米埃塔、巴尔蒂姆和西迪巴拉尼,降雨相对较多。

埃及的气候特征为春季温和,夏季炎热干燥,秋季较为温和,而冬季相对凉爽。春季的白天温度约在20℃至30℃之间,夜间稍微降低。夏季从六月持续到九月,白天气温通常超过30℃,有时可达40℃以上,夜间温度也相对较高。秋季从十月持续到十二月,气温逐渐变得较为凉爽,包括沙漠地区。冬季则一般从一月持续到三月,平均温度在15℃至25℃之间。埃及全国日均日照时数约为 9-11小时,部分地区年日照市时数超过4000小时,是世界上的日照时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地质

埃及的地质演化主要受到非洲大陆和欧亚大陆之间的构造活动影响,包括拉张与聚合,以及与特提斯洋的演化密切相关。

埃及的西沙漠盆地为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经历了两期裂谷和一期挤压,可划分为两坳三隆,6个次盆。储层主要由碎屑岩碳酸根组成,油气勘探层系涵盖古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界。平面上油气藏成排成带分布,次盆内构造高带和断裂带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

尼罗河三角洲盆地区域有多套生气烃源岩,以渐新统、中新统和上新统的海泥页岩以及中侏罗统、下白垩统沥青质泥灰岩和富含有机质页岩为主。区域主要储层为渐新世上新世三角洲相-深海浊积砂岩白垩纪中新世碳酸盐岩;主要盖层是上中新统硬石膏岩和层内页岩。该区域的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类型丰富,已发现的油气田以复合型圈闭为主,规模普遍较大,表现为浊积扇和礁体的发育。

苏伊士盆地和红海盆地为中新世以来发育裂谷盆地。本区域烃源岩发育充分,干酪根以I型和Ⅱ型为主,主要油气藏储层为碎屑岩,在中新统和上新统部分碳酸盐岩储层对于生产也十分重要。该区域盖层发育完整,以白垩纪和中新统的泥页岩,致密石灰岩蒸发岩为主。

希罗多德盆地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盆地以西,为中侏罗到早白垩系新特提斯洋拉张形成的第三系坳陷盆地,全盆被墨西尼盐覆盖,在尼罗河三角洲西部侧面可能发育中新统砂岩水道。希罗多德盆地勘探潜力包括:盐上水道砂体深层断块,上新统-更新统盐相关的背斜圈闭;盐下的深水浊积扇,盐下低位域的中新统浊积砂岩沉积于深部断块之上,是天然气聚集的地区。

地形地貌

埃及地形以高原为主,大部分海拔200~700米,大部分地区都是沙漠,地形分为4个自然区:尼罗河河谷和三角洲西部沙漠(尼罗河以西至利比亚边境)、东部沙漠(从尼罗河谷延伸到红海沿岸)以及雅科夫·西奈半岛。

尼罗河河谷和三角洲

尼罗河在国境偏东部分由南向北贯穿全境,形成3~16千米的狭长尼罗河河谷,并在开罗以北形成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的尼罗河三角洲。尼罗河河谷又名上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又名下埃及,呈扇形,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交错。

西部沙漠

尼罗河的侧部为利比亚沙漠的一部分,又称西部沙漠,约占国土面积的2/3。整个地区是一片连绵不断的基岩,上面覆盖有倾角平缓的水平沉积层,无干涸河道,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平均海拔350~500米之间,其中西南部的大吉勒夫高原海拔高度约700~1000米。中部和北部地势较为平坦,海拔高度约100~150米。西部沙漠中由北往南有7块洼地绿洲,最大的一块是北部的盖塔拉洼地,面积约1.95万平方千米,地势低洼,大部分在海平面以下50米,最低处在海拔以下133米。其他6块洼地和绿洲的海拔为100~150米,分别是法尤姆地区、锡瓦绿洲、拜哈里耶绿洲、费拉菲拉绿洲、达赫莱绿洲和哈里杰绿洲。

东部沙漠

东部沙漠(阿拉伯沙漠)位于尼罗河河谷与红海苏伊士湾之间,约占国土面积的1/5。东部沙漠由与非洲大裂谷有关的上升结晶岩岩基组成,地势崎岖高峻,多砾漠、裸露岩丘和干涸河道。红海高地沿东海岸由南往北绵延千里,直抵苏伊士湾,海拔平均高度约800米,有的山峰高达2000米以上。红海高地由东向西倾斜,受注入尼罗河和红海的间歇性河流的切割,形成东西向谷地,成为红海沿岸与尼罗河谷地之间的天然通道。山地东坡陡峭,直逼红海海岸;西坡较缓,向尼罗河谷地倾斜,形成一条条干涸的河道和河谷,覆有沙漠。

西奈半岛

西奈半岛介于苏伊士湾和亚喀巴湾之间,是一个切割的灰岩高原,面积约6.11万平方千米。许多干谷贯穿半岛直达地中海岸和苏伊士湾。半岛南部地势高峻,山峦起伏,属红海高地的延伸,不少山峰高逾2000米,其中凯瑟琳山海拔2637米,是埃及境内的最高峰。中部为高原,北部为沿海平原,其地表除少数为石质沙漠外,大多由黏土和石灰石掺杂而成。西奈半岛上无常年流水的河流,仅有蜿蜒曲折的间歇河伸展至北部平原。

水文水利

水文

埃及境内有尼罗河,以及苏伊士运河等海水和淡水运河。境内约有12个已知湖泊,其他湖泊已经消失,大多数湖泊的水为淡水,但有些湖泊的水因其形成方式而带有咸味。12个湖泊中包括4个潟湖,位于下埃及东西两侧沿海地区,分别为迈尔尤特湖、伊德库湖、布鲁卢斯湖和曼扎拉湖。这些湖与三角洲纵横交错的排水沟渠相接,由于缺乏开阔的出海口,湖水中含盐量较高,且湖面面积日渐缩小。

尼罗河

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线,几乎是该国唯一的地表水源,在国境偏东部分由南向北贯穿全境,在埃及境内流长1530千米。尼罗河自南向北穿越撒哈拉沙漠,流贯非洲东北部,注入地中海,全长约6650千米,覆盖11个国家,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总流域面积287.5万平方千米,占非洲大陆面积的1/9以上,入海年均流量230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725亿立方米,年径流深度24毫米。尼罗河在阿斯旺以下平均年径流量840亿立方米,其中300亿立方米集中在每年8~9月汛期高峰期间。

加龙湖

加龙湖(Lake Moeris)位于法尤姆省,是上埃及艾斯尤特市附近的尼罗河支流优素福河流入该省后形成的天然淡水湖。湖面约230平方千米。受气候炎热、蒸发量大的影响,湖面面积较古时已缩小了三至四倍。

水利

埃及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于尼罗河流域附近。截至2022年,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有7座水闸,2座水电站,还有4座能实现多目标利用的水库,其中最大的水库是阿斯旺水库。

阿斯旺水坝

阿斯旺水坝于1960年开始建设,1970年完工,是世界上最大的堤坝之一。水库总库容1689亿立方米,多年调节库容900亿立方米,调洪库容410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310亿立方米。电站总装机容量210万千瓦时,是埃及最重要的大型水利工程,具有灌溉、发电、防洪和航运等多种效益,被视为埃及计划工业化的关键。

纳赛尔湖

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湖(Nasser Lake)是尼罗河的阿斯旺水坝建成后,形成的一个水域相连的巨大人工湖,为纪念已故总统纳赛尔的功绩,取名为纳赛尔湖。湖长500千米,平均宽10千米,面积6500平方千米,可蓄水1640亿立方米,其中活库容970亿立方米,死库容300亿立方米,防洪库容370亿立方米。纳赛尔湖是世界上第二大的人工淡水湖,具有引水灌溉,扩大耕地面积和发电等多种效益。

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修筑通航,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沟通地中海红海,提供从欧洲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线。运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苏伊士,长190千米,在塞得港北面掘道入地中海至苏伊士的南面,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也是田原与非洲的交界线。2014年,埃及政府宣布在苏伊士运河东侧开凿一条72千米长的新运河,以扩大通航能力。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埃及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涵盖石油、天然气、磷酸盐铁矿等。已确认的资源储量包括石油48亿桶、天然气3.2万亿立方米、磷酸盐约70亿吨以及铁矿6000万吨。埃及还拥有其他矿产资源,如锰、煤、金、锌、铬、银、、铜和滑石。在非洲国家中,埃及天然气和石油的储量分别位列第三和第六。截至2019年末,埃及石油储量为32亿桶(4亿吨),占全球总量的0.2%;天然气储量2.1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总量的1.1%。天然气主要储量分布为:西部沙漠地区占40%左右;地中海地区占25%左右;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占15%左右;其他产区包括苏伊士湾、东部沙漠西奈半岛及上埃及地区。在2015年,在埃及近海海域发现了地中海范围内迄今最大的天然气田,其潜在天然气蕴藏量高达8500亿立方米。埃及的石油主要分布在苏伊士湾的摩根、拉马丹和七月油田(包括陆上和近海油田)、苏伊士湾西奈半岛的阿布鲁代斯地区,以及西部沙漠的阿拉曼和拉扎克油田。

水资源

水资源主要来自尼罗河,占总供水的97%。根据埃及与苏诗丁在1929年和1959年签订的尼罗河水资源分配协议,尼罗河每年的水量约为840亿立方米,其中埃及使用555亿立方米。埃及的人均用水量不足600立方米,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用水标准(1000立方米),因此被归类为“缺水国家”。为弥补水资源短缺,埃及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包括增加对农业用水的再利用,以及加大对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灌溉用水占据埃及用水总量的90%。这些举措旨在有效管理和优化水资源的利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水能资源

埃及的大部分电力供应来自火力发电站和水力发电站。该国的主要水力发电站是埃斯纳大坝、阿斯旺水坝和纳加·哈马迪拦河坝。阿斯由特拦河坝水电站于2016年开始作为第五个电站进行调试和扩建。埃及几乎所有的水力发电都来自阿斯旺水坝,其理论发电量为2.1GW;然而,由于水位较低,大坝很少能够以完全设计容量运行。埃及正在实施一项正在进行的翻新计划,不仅将大坝的发电量提高到2.4GW,还将涡轮机的使用寿命延长约40年。

2011年,埃及的发电量为156.6太瓦时,其中12.9太瓦时来自水力发电。2012年底的人均用电量为1910kWh/年,而埃及2012年的水电潜力约为3664MW。由于所有主要的传统水电站都已开发完毕,发电量进一步增加的潜力有限,水电能源的比例正在稳步下降。除阿斯旺水坝之外,其他水电站规模较小,正在建造中的大多数新发电厂都基于化石燃料。

太阳能

由于埃及气候炎热,该国具有极高的太阳能利用潜力。光伏装机系统的总容量约为4.5MWp,广泛应用于偏远地区的抽水、海水淡化、农村诊所、电信、农村电气化等领域。其中,大型太阳能项目Desertec也在埃及展开。在一些地区,埃及每年的日照时间超过4000小时,是世界上登记的日照时间最多的国家之一。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和夏季供电短缺引起的频繁停电,埃及对太阳能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仅有1%的电力来自太阳能。2019年,埃及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装置之一,即本班太阳能公园,其发电能力高达1.8吉瓦,足以为100万户家庭提供电力。

生物多样性

埃及于1992年6月9日签署《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里约公约》,并于1994年6月2日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随后,埃及制定了《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该公约于1998年7月31日被公约接收。许多《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忽视了动物和植物以外的生物界。计划指出,埃及有1483种藻类、15000种动物,其中超过10000种昆虫、627种真菌、319种原核生物、2426种植物、371种原生动物。除了两栖纲、鸟类、鱼类、哺乳动物和爬行纲等研究较多的小型类群外,随着埃及记录到更多的物种,这些物种的数量可能还会增加。例如形成地衣的真菌,埃及已记录2200多种真菌,预计该国实际出现的所有真菌的最终数字要高得多。此外,埃及已记录284种本地草类和归化草类。

植物

尽管缺乏降水,埃及的自然植被仍多种多样。西部沙漠的大部分地区没有任何植物,但在有水的地方,生长着沙漠中常见的多年生植物和草类;沿海地带春季植物丰富。东部沙漠降雨稀少,但植被种类繁多,包括多枝柽柳(Tamarisk)、相思树属(acacia)、九里香属(Markh),以及各种带刺灌木、小型多肉植物和芳香草本植物。

尼罗河、灌溉渠和沟渠生长着许多种类的水生植物。在三角洲的排水渠中不仅可以看到古代的莲花种类,还有100多种草类,其中包括细茎针草。芦竹和芦苇等多年生芦苇在下埃及广泛分布,但古代栽培的纸莎草仅被种植在植物园中。

在整个三角洲、尼罗河谷和绿洲都生长有海枣,包括栽培枣椰树和亚自生枣椰树。杜姆棕榈主要分布在上埃及的尼罗河谷南部和绿洲,在其他地方仅有零星分布。此外,埃及的本地树木很少。红果圆柏(Phoenician juniper)是唯一的本地针叶树,其余均为栽培针叶树品种。刺槐、桉树和梧桐在埃及全境分布广泛。19世纪进口的几种木麻黄属树种现为该国最重要的木材树种。其他从外国引进的树种,如蓝花楹(Jacaranda)、凤凰木(Delonix regia)和阔荚合欢(Albizia lebbeck),已成为埃及植物景观的特色。

动物

在埃及,家畜以尹达、骆驼、驴、绵羊和山羊为主,其中山羊在埃及农村尤为常见。在古埃及的壁画上,有海马、长颈鹿非洲鸵鸟等动物,但在埃及已不复存在;尼罗河鳄鱼在埃及境内已基本灭绝,极少数生存在阿斯旺水坝以南的纳赛尔水库。最大的野生动物是蛮羊,现存于西部沙漠南部的峡谷中。其他沙漠动物包括小鹿瞪羚、耳廓狐、努比亚北山羊等。埃及境内有两种食肉哺乳动物,分别为非洲野猫(Caffre cat)和埃及獴。境内蜥蜴种类较多,包括大型巨蜥属。此外,埃及有多种蝰蛇,斑点蛇遍布尼罗河谷,埃及眼镜蛇则出现在农业区。蝎子在沙漠地区很常见。昆虫种类繁多,包括蚱蜢。尼罗河在约有190种鱼类,其中最常见的是尼罗罗非鱼尼罗尖吻鲈

埃及拥有丰富的鸟类资源,许多鸟类在春季和秋季迁徙时会飞越埃及。境内共有200多种迁徙鸟类和150多种留鸟埃及圣鹮已在埃及灭绝。冠小嘴乌鸦是最常见的留鸟,黑鸢是尼罗河谷和法尤姆的特色鸟类,该地区还有大白鹭牛背鹭以及戴胜等鸟类。捕食鸟类有地中海和红隼胡兀鹫和金生活在东部沙漠和西奈半岛。沙漠留鸟是埃及一个独特的类别,约有24种鸟类。

生物功能区

埃及是最早宣布将其土地总面积的近15%作为保护区的国家之一,该国在现有的保护区内完全覆盖了5个陆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截至2023年,埃及共有30个自然保护区,其中4个被指定为国际拉姆萨尔公约保护区,1个被指定为世界遗产,2个被指定为生物圈保护区,34个被指定为国际重要保护区,2个被指定为绿色保护区。

拉斯穆罕默德国家公园

拉斯穆罕默德国家公园(Ras Mohamed Nature Reserve)位于埃及西奈半岛的最南端,成立于1893年,是埃及第一个国家公园。公园总占地480平方千米,其中345平方千米为海洋,是红海珊瑚礁的主要保护区。公园内的珊瑚覆盖率达到60-80%,其中20-25%位于暴露在外的前礁斜坡上,已记录的硬珊瑚约220种,软珊瑚约120种,其中包括一些特有物种。此外,公园内还有1000多种鱼类、40种海星、150种甲壳亚门和25种海胆

加马尔河国家公园

加马尔河国家公园(Wadi el Gemal Reserve)位于埃及东南部,沿红海海岸线而建。公园总面积为7450平方千米,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陆地面积为4770平方千米),海洋保护区面积为2100平方千米。在该国家公园的海洋区域,有450多种珊瑚和1200多种鱼类受到保护。公园内还包括五个独立的岛屿,岛屿周围的海草和珊瑚礁区域是鸟类的理想栖息地,有13种鸟类在这些岛屿上栖息筑巢。

自然灾害

埃及发生较为频繁的自然灾害有山洪暴发、沙尘暴和地震。1992年,开罗地区发生里氏5.9级地震,破坏力非同寻常,造成561人死亡,12392人受伤。2016年,埃及多地遭遇连日的强降雨,最终引发洪水,致26人死亡,另有72人受伤,包括两辆大巴在内的5辆机动车在开罗通往南部索哈杰省的公路上被洪水冲走。

行政区划

政区

埃及分为27个省,各省划分为地区,这些地区包含城镇和村庄。每个省都有一个首府,有时与省名称相同。首都为开罗。

主要城市

开罗

开罗(Cairo)坐落于尼罗河三角洲顶点以南约14千米处,是埃及的首都,也是该国政治、经济、军事、文教、艺术、交通、旅游等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心。大开罗地区由开罗省、吉萨省以及盖勒尤比省组成,总人口超过2500万,是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人口最多的城市,是世界第十六大都会区。开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拥有诸多名胜古迹。古埃及人曾将开罗称为“城市之母”,而阿拉伯人则将其称为“卡海勒”,意为征服者或胜利者。境内拥有金字塔群、狮身人面像,以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古教堂、清真寺、城堡等,使其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西部主要以现代化建筑为主,大多兴建于20世纪初,体现当代欧美建筑风格;而东部以古老的阿拉伯建筑为主,聚集了250多座清真寺及其尖塔建筑,因此开罗又被誉为“千塔之城”。

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Alexandria)位于埃及北部的尼罗河三角洲西北角,北濒地中海,是埃及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埃及和地中海东岸最大的港口。这座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埃及后建立此城,并以其名字命名,定为首都。亚历山大曾是古代和中世纪的名城,是地中海沿岸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心。该市在埃及航运和外向型工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集中了全国40%的工业,其中包括钢铁、造船、炼油、纺织、化肥、水泥等产业,并担负着全国75%的进出口货运量。此外,亚历山大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气候而闻名,被誉为“地中海新娘”。

沙姆沙伊赫

沙姆沙伊赫(Sharm El Sheikh)位于西奈半岛半岛南端,曾在历史上长期无人居住。在1967年至1982年期间,该地区曾被以色列占领,后来根据戴维营协议于1982年归还给了埃及。沙姆沙伊赫以其热带海滨和度假胜地而著名,清澈的海水和广阔的珊瑚礁使该市成为浮潜的热门地点。沙姆沙伊赫邻近多个中东主要国家,其豪华的住宿条件使其成为许多国际和平会议的举办地,为中东和平进程提供了特殊的支持和合作。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沙姆沙伊赫“2000—2001年和平之城奖”,以表彰其在推动和平进程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政治

政体

埃及为共和制政体,总统为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掌握实权。

议会

埃及拥有阿拉伯国家最古老的议会传统。第一个民众议会成立于1866年,后于1882年因英国占领而解散。埃及宪法规定,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2019年4月,经修宪后,埃及议会由一院制改为两院制。众议院拥有立法权、监督权和财政权,政府对众议院负责,受其监督;任期5年,设不少于450个席位。新设的参议院为咨政机构,主要职能是就立法、结约、外交政策等重大事项向众议院和总统提出建议;任期5年,设300个席位。2020年,埃及先后举行参议院和众议院选举,现任众议长哈纳菲·贾巴利,参议长阿卜杜瓦哈卜·阿卜杜拉·阿齐兹齐格。

行政

埃及内阁是埃及最高执行及管理机构,由总理和部长组成。现内阁成员共33人,现任总理为穆斯塔法·马德布利。负责经济的部门主要有财政部、贸工部、国际合作部、投资与自由区管理总局、通信与信息技术部、电力和可再生能源部、石油矿产部、交通部和旅游文物部等。

司法

埃及司法机构分为普通司法机构和行政司法机构。普通司法机构的最高部门是最高上诉法院,院长由侯斯尼担任。行政司法机构的最高部门是最高行政法院,院长由哈菲兹担任。开罗还设有最高宪法法院,负责解释法律法规的宪法性质,院长布洛斯·法赫米。检察机构包括总检察院和地方检察分院,总检察长哈马达·萨维。法律体系以伊斯兰教法和民法(特别是拿破仑法典)为基础;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仅在有保留的情况下接受海牙国际法庭的强制管辖权。

伊斯兰教法院和卡迪斯由司法部管理和许可,伊斯兰教法学是立法的主要来源,规范婚姻、离婚和子女监护等事务的个人身份法受伊斯兰教法管辖。在家庭法庭上,女性证词的价值相当于男性证词的一半。刑法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包含“亵渎法”。现行法院系统允许判处死刑,包括对缺席审判的缺席个人判处死刑。

宪法

原宪法于1971年9月经全民投票通过,经1980年、2005年和2007年三次修订,至2011年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下台后被废止。2012年12月,埃及全民公投以63.8%的支持率通过新宪法。2019年4月,埃及举行修宪全民公投,以88.83%的支持率(投票率44.33%)通过宪法修正案。此次修宪的主要内容包括延长总统任期,设立参议院、副总统等。宪法规定,议会可以弹劾总统;宪法保障性别平等和绝对的思想自由;军方保留在两个完整总统任期内任命国家国防部长的能力;政党不得以“宗教、种族、性别或地域”为基础。

政党

埃及于1977年起开始实行多党制。2011年颁布新政党法后,已有政党及政治组织近百个,其中经国家政党委员会批准成立的政党约60个。

祖国未来党(Nation's Future Party)成立于2014年,前身为祖国未来运动,为参众两院第一大党,在众议院中有316席,在参议院中有149席,党主席为参议长阿卜杜瓦哈卜·阿卜杜拉齐格。

共和人民党(Republican People’s Party)成立于2012年12月,为参众两院第二大党,在众议院中有50席,在参议院中有17席,党主席为哈齐姆·欧鲁尔。

新华夫脱党(New Wafd Party)1978年2月成立,前身是华夫脱党,是穆巴拉克时期的主要反对党,为参众两院第三大党,在众议院中有26席,在参议院中有10席,主席为阿卜杜萨纳德·叶迈玛。

元首

埃及的国家元首为总统,由选举产生,掌握实权。总统任命总理、部长和副部长,并与内阁共同制定国家总政策,监督宪法的实施。总统有权大赦和减刑,有权任命文职和军事官员,并以法律规定的方式罢免他们。同时,总统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但只有在与国防委员会(由军官和文职人员组成的委员会)协商并获得众议院三分之二多数票同意后才能宣战。

2014年4月14日,时任国防部长阿卜杜勒·塞西宣布参加5月26日举行的总统大选,并赢得96.91%的选票,当选埃及总统。2019年4月24日,修宪案经全民公投通过,规定总统经选举产生,任期按6年一任计算,可连任两届。2023年12月18日埃及全国选举委员会宣布,现任总统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以89.6%的得票率赢得总统选举。新一届总统任期为2024年至2030年。

政要

国际关系

综述

埃及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主张在相互尊重和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突出阿拉伯属性,积极开展和平外交,致力于加强阿拉伯国家团结合作,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倡议在中东和非洲地区建立无核弹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埃及坚持全方位外交,加大对地区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投入。重视大国外交,巩固同美国的特殊战略关系,加强同欧盟俄罗斯帝国等大国关系。积极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在阿盟、非洲联盟伊斯兰教会议组织等国际组织中较为活跃。日益重视经济外交。2011年,埃及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后,外交政策出现一定幅度调整,更加灵活务实,并注意平衡与大国间的战略合作。截至2023年,埃及已与16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与美国关系

在纳赛尔时期,埃及和美国的关系相对紧张。然而,1967年的“六·五”战争后,埃及宣布与美国断交。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的关系开始缓和,最终于1974年2月恢复了外交关系。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总统执政后,埃及和美国之间的合作逐渐加强,双方建立了“特殊战略伙伴”关系。2010年6月,美国副总统约瑟夫·拜登访问了埃及,而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总统则在同年9月前往美国参加了巴以直接谈判的启动仪式。2011年,美国宣布向埃及提供了额外的1.5亿美元经济援助。此外,2012年7月14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了埃及。然而,到了2013年10月9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决定暂停部分对埃及的援助,直到埃及方面在自由和公正的选举方面取得可信的进展并建立包容性的民选政府。埃及政府得知此消息后,对美国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奥巴马政府谴责埃及镇压穆斯林兄弟会,并取消了未来涉及两国的军事演习。两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并经常呼吁在打击区域和国际恐怖主义方面相互支持。在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两国寻求改善埃美关系。2017年4月3日,阿卜杜勒·塞西白宫会见特朗普,为埃及总统8年来首次访问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2024年9月11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拜登政府已经通知国会,美国将向埃及提供13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与欧盟的关系

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时期,埃及与主要的西欧国家保持着冷淡的外交关系。然而,当安瓦尔·萨达特上台后,他着手改善埃及与西欧国家的外交关系。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埃及与西欧国家的关系得到了显著发展。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总统执政期间,他频繁出访欧盟国家,双方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外交交往。欧盟是埃及最大的贸易伙伴,埃及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总额占埃及对外贸易总额的40%。

2011年,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以及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等重要政要相继访问了埃及。欧盟国家也是埃及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国之一,俄罗斯帝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每年向埃及提供了近千万游客。然而,2011年埃及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后,欧盟国家纷纷发布了前往埃及的旅游禁令,这给埃及的旅游业带来了严重打击。

在2013年7月,随着埃及临时政府的稳定,埃及旅游部长多次率团前往欧盟国家进行游说,向他们宣传埃及的安全状况已经得到了改善。在2013年底至2014年初,欧盟国家逐渐开始解除对埃及的旅游禁令。

与俄罗斯的关系

1943年,埃及与苏联建立了公使级外交关系,之后在1954年升级为大使级关系。1991年苏联解体后,埃及承认了各个独立国家的地位,并与大多数独立国家联合体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2009年6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进行了对埃及的访问。2010年,乌克兰总理也曾前往埃及进行访问。2013年10月,开始寻求与俄罗斯在武器领域的合作。在2013年12月,埃及媒体披露,埃及计划从俄罗斯购买总值2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这一举措表明埃及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关系在特定领域上得到了加强。2014年2月,时任埃及国防部长的阿卜杜勒·塞西访问俄罗斯。8月12日,塞西当选总统后,前往俄罗斯索契进行第二次国事访问,这是他就任总统后首次访问非阿拉伯或非洲国家。访问期间,塞西总统与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就促进两国双边合作达成了一致,还宣布了两国的贸易和经济投资计划。2015年11月28日,埃及和俄罗斯签署协议,允许双方战机使用对方的空军基地和领空。2017年12月11日,普京总统访问开罗期间,两国签署协议,俄罗斯将为埃及建造第一座核反应堆,并为其供应核燃料,双方还商议在苏伊士运河沿岸建立一个“俄罗斯工业区”。

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

埃及与沙特阿拉伯之间在经济、人员交往和宗教事务等领域存在着密切的合作关系。然而,1979年签署的埃以和约导致沙特阿拉伯同埃及断交。直到1987年11月,两国才恢复外交关系,同时沙特阿拉伯也恢复了对埃及的经济援助。

这一关系在不同时间段内经历了多次高层互访。例如,2010年,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阿齐兹访问埃及,2011年,埃及总理沙拉夫访问沙特阿拉伯。2012年7月11日,埃及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进行国事访问沙特阿拉伯,这次访问标志着他就职后的首次外访。然而,自2013年埃及穆尔西下台后,沙特阿拉伯多次表达对埃及临时政府的支持,两国外长也进行了相互访问。此外,为帮助埃及克服经济低迷时期,沙特阿拉伯还向埃及提供了多项经济援助。这一合作关系在各领域中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发展。

与叙利亚的关系

叙利亚曾强烈反对戴维营协议和埃以和约,因此在1978年9月与埃及断交。然而,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总统执政后,埃及和叙利亚的关系得以改善,于1989年12月27日恢复了外交关系。2000年7月,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上台后,两国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加强。2008年10月,埃及正式与叙利亚和黎巴嫩建立外交关系,这一举措受到欢迎。然而,2011年,叙利亚国内局势陷入动荡,埃及呼吁在阿拉伯框架内解决叙利亚危机,反对任何外部军事干涉。埃及主张国际社会应该尊重叙利亚人民的自主选择,坚持政治解决问题的道路,并支持联合国和阿盟特使科菲·安南的斡旋努力。然而,在2012年2月19日,埃及宣布召回驻叙利亚大使,尚未解释此次召回的具体原因,同时大使暂未返回叙利亚。这一举措引发了外界的关注和猜测。

与约旦的关系

约旦政府曾因反对埃以签订戴维营协议,于1979年4月1日与埃及断交。1984年9月25日,两国复交。近年来,埃及、约旦在中东和谈等问题上保持协调,曾促成巴以签署《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并联合提出两国和平倡议等。2010年,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本·侯赛因访问埃及。2011年,约旦首相马鲁夫·巴希特访问埃及。

与巴勒斯坦的关系

埃及一直是支持巴勒斯坦事业的早期阿拉伯国家之一。当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埃及积极支持其活动。然而,1980年,埃及与巴勒斯坦关系陷入低谷,导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开罗的代表处被关闭。然而,1987年11月,埃及重新开放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开罗的代表处。

随着巴勒斯坦于1988年11月宣布建立国家后,埃及立即承认了巴勒斯坦国,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开罗的代表处提升为大使馆。此后,埃及积极推动巴以和平谈判,助力巴勒斯坦内部和解,呼吁国际社会向巴勒斯坦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2008年12月,加沙地带爆发冲突,埃及积极斡旋,协助达成哈马斯与以色列的停火协议,减轻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埃及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860号决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09年,埃及主办了加沙重建国际会议,并在开罗主持了多轮巴勒斯坦内部和解对话。此外,2010年,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多次访问了埃及。2011年,埃及成为各方的重要调解者,包括阿巴斯、哈马斯领导人扎哈尔等的访问。埃及成功促成了法塔赫与哈马斯签署和解协议,且政府重新开放了连接加沙地带拉法口岸

与伊拉克的关系

埃及曾是两伊战争期间支持伊拉克的众多阿拉伯国家之一。埃及与伊拉克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包括超过百万埃及劳工在伊拉克工作。在两伊战争停战后,埃及与伊拉克、约旦、也门三国于1989年2月成立了阿拉伯合作委员会,并先后在这四国的首都举行过四次会议。

2009年,伊拉克总理努里·马利基、议长萨马赖等领导人分别访问了埃及,进一步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往来。2010年,伊拉克副总统塔里克、阿迪勒等高级官员也进行了对埃及的正式访问,加强了两国的双边合作和外交关系。

与苏丹的关系

苏丹,作为埃及在非洲地区的最大邻国,两国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在埃以和约签署后,苏丹成为少数未与埃及断交的阿拉伯国家之一。然而,自1999年12月以来,两国之间的关系逐渐趋于缓和。埃及积极参与调解解决苏丹南北问题以及达尔富尔问题,并派遣军队参加非洲联盟维和部队,旨在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定。在此过程中,多次发生高级别互访,增进了埃及和苏丹之间的外交互动。2010年,苏丹副总统塔哈访问了埃及,进一步巩固了两国的外交关系。2011年,埃及总理沙拉夫也进行了对苏丹的正式访问,同时苏丹总统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也访问了埃及。此外,埃及在南苏丹的独立庆典上派遣外交部长代表埃及出席,强调了埃及对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承诺。

与利比亚的关系

安瓦尔·萨达特执政以后,双边关系冷淡,萨达特访问以色列后,双边关系迅速恶化并导致两国于1979年断交。1989年10月两国元首互访,结束了两国长期交恶史。1991年双方正式达成协议,取消边卡和海关,两国人员凭身份证自由往来。2011年8月22日,埃及正式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国家代表。

与伊朗的关系

在1979年,因为埃及接纳被废黜的伊朗国王巴列维伊朗在埃及避难,埃及与伊朗的外交关系恶化,双方中断了外交关系。然而,近年来,埃及和伊朗的关系出现改善的迹象,两国的外交代表处基本恢复了中断前的使馆职能。埃及对伊朗核问题的进展持关注态度,强调伊朗有权和平使用核能,但反对中东地区拥有核弹。埃及主张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倡导和平解决争端。在2009年12月,伊朗议长拉里贾尼曾访问埃及,这被视为埃及与伊朗外交接触的积极信号。特别是在2011年,埃及政局经历了重大变化后,埃及和伊朗之间改善双边关系的意愿明显增强。

与土耳其的关系

两国在中东海湾等重要地区问题上有共同利益,而且它们的经济、贸易和军事关系比较紧密。事实上,埃及和土耳其之间已经在2007年1月正式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加强了它们的经济合作。土耳其总统居尔曾于2010和2011年两次访问埃及,这表明双方的外交互动一度比较密切。然而,自2013年7月3日埃及前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下台以来,埃及和土耳其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张。土耳其多次对埃及的临时政府表示谴责,这导致了两国关系的恶化。更具体地说,2013年11月23日,埃及宣布召回驻土耳其大使,并将其与土耳其的外交关系下调为代办级。作为对等回应,土耳其外交部当天宣布采取了报复性措施,进一步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与以色列的关系

1980年2月,埃及和以色列建立了大使级的外交关系,是第一个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拉伯国家,但以色列仍然被大多数埃及人广泛视为敌对国家。埃及在解决中东各种争端中扮演了历史性的调解人角色,其中最著名的是其对巴以冲突与和平进程的处理。在2000年11月,由于以巴地区爆发大规模冲突,埃及召回了驻以色列大使,关系陷入紧张。2002年4月,埃及宣布中断一切与以色列的联系,除了那些为了争取地区和平而进行的接触。这导致了两国之间的交往中断。然而,2005年3月,埃及重新派遣大使前往以色列,恢复了大使级外交关系。2005年后,埃及积极参与调解巴以冲突,推动巴以和谈。以色列的高级官员,包括总统卡洛斯·安德烈斯·佩雷斯和总理内塔尼亚胡等,多次访问了埃及。尤其是在埃及政局动荡期间,以色列希望埃及政权能够平稳过渡,以维持双方之间的和平条约。

与非洲国家的关系

非洲国家与埃及之间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联系,同时也具备着战略上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埃及国家安全以及水资源安全等方面。非洲国家在埃及的外交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使得埃及积极参与非洲大陆的事务,并积极促进非洲联盟的建设。

埃及与众多非洲国家保持着密切的外交关系。在2010年,多位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包括尼日尔乌干达马里厄立特里亚津巴布韦刚果乍得索马里南非等,相继访问了埃及。这种外交互动继续在2011年保持,加蓬总统以及非盟主席等也前来访问埃及,进一步强化了埃及与非洲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

与中国关系

中埃两国于1956年5月30日建交,此后两国关系发展顺利。1999年4月,两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006年5月,两国外交部建立战略对话机制。2006年6月,两国签署关于深化战略合作关系的实施纲要。2007年5月,中国全国人大和埃及人民议会建立定期交流机制。自2007年1月27日起,中埃两国互免持中国外交和公务护照、埃及外交和特别护照人员签证。2014年12月,中埃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20年1月,双方同意朝着新时代构建中埃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提升两国关系水平。

2006年11月,埃及宣布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近年来,两国政府积极鼓励和推动双方企业扩大经贸合作,双边贸易持续发展。2013年,中埃贸易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达102.13亿美元。2022年,双边贸易额181.9亿美元。

中埃文教、新闻、科技等领域交流合作活跃。中埃两国于1956年签署文化合作协定,此后双方共签署10个文化合作执行计划。两国自1955年起互派留学生,此后逐年增加。2020年9月,中埃签署《将汉语纳入埃及中小学作为选修第二外语的谅解备忘录》,标志着汉语教学进入埃及中小学教育体系。截至2023年,中埃两国间已结成友好省市17对。

国际组织

埃及是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联合国不结盟运动、法语国家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银行世界贸易组织金砖国家、金钻十一国,在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以及其他各种国际机构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以促进国际和平、安全和经济发展。埃及还是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的合作伙伴,也是国际刑事法院的非缔约国。开罗阿拉伯帝国联盟总部的所在地,2016年7月1日,埃及前外长艾尔·盖特担任新一届阿盟秘书长。2021年3月,盖特连任阿盟秘书长。

联合国于1953年开始向埃及提供发展援助,以减少贫困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政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为埃及在四个实践领域的活动中提供支持:减贫、能源与环境、民主治理以及危机预防与恢复。

2014年7月1日,埃及发展伙伴关系署(EAPD)成立,其目标是通过组织培训课程和讲习班、与国际和区域组织合作以及资助埃及拥有专业知识的发展项目,向非洲和伊斯兰国家提供技术合作和人道主义援助。

2023年8月,埃及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2024年1月1日,埃及成为金砖国家的正式成员。

军事

军方在埃及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很有影响力,并且不受适用于其他部门的法律约束。军方在国家内部享有相当大的权力、威望和独立性,被广泛认为是埃及“深层国家”的一部分。埃及总统担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军方高级成员可召集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

埃及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义务兵服役期三年。埃及武装部队由埃及陆军、埃及海军、埃及空军和埃及防空部队组成,总兵力45万,预备役部队25.4万,其中陆军32万、海军2万、空军3万、防空军8万。另有国民警卫队6万人、边防军1.4万人、公安部队6万人、海岸警卫队7000人。

自独立以来,现代埃及武装部队参与了无数军事危机和战争,包括1948年阿以战争、1952年埃及革命、第二次中东战争、北也门内战、1986年埃及新兵暴动、埃及-利比亚战争、海湾战争、打击伊黎伊斯兰国战争和西奈叛乱。

人口

人口数量

埃及是阿拉伯帝国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非洲大陆人口第三多的国家。1798年,拿破仑·波拿巴入侵埃及时,埃及人口约为300万。1970年到2010年间,由于绿色革命带来的医疗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长。截至2022年,埃及总人口为1.11亿,人口增长率为1.6%,其中女性人口为54865512人,男性人口为56124592人,城镇化率为43%。全国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6472399人,15-64岁人口为69152645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5365058人。2021年,埃及的出生率为23‰,死亡率6‰。人口密度为110人/平方千米,约96%的人口聚居在尼罗河谷和三角洲地区。首都开罗市的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千米2万人,而在三角洲地区的达曼胡尔曼苏拉市,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千米1200人到1500人不等。尼罗河谷地区的人口密度大约为每平方千米600人以上,在红海省,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千米1人。这些数据反映了埃及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以及城市地区的高度人口密集。

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统治时期,埃及政府限制移民。1971年后,在安瓦尔·萨达特总统的领导下放宽了移民政策。在1973年石油危机后,约有270万埃及人居住在国外,约70%的埃及移民居住在阿拉伯国家,其中沙特阿拉伯923600人,利比亚332600人,约旦226850人,科威特190550人,其余30%的埃及移民居住在欧洲和北美。

族群

埃及的主要民族是东方哈姆族(埃及阿拉伯人、科普特人、贝都因人柏柏尔人),占总人口的99%,努比亚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意大利人后裔和法国人后裔占1%。少数民族包括居住在东部沙漠西奈半岛的阿巴扎人、土耳其人、希腊人、贝都因阿拉伯部落、阿马齐格人以及聚集在尼罗河沿岸的努比亚人。还有集中在该国最东南角的贝贾部落社区,以及主要分布在尼罗河三角洲和费尤姆的一些多姆部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部族正逐渐被同化。约有500万移民生活在埃及,其中大部分是苏丹人。少数移民来自伊拉克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南苏丹厄立特里亚

据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估计,埃及境内的难民、寻求庇护者和无国籍人士总数约为25万人。2015年,在埃及登记的叙利亚难民人数为11.7万人,苏丹难民为28000人。

语言

埃及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也是大多数公民的母语,英语及法语在大城市及旅游区通用。埃及境内有68%的人口使用埃及阿拉伯语,29%使用萨伊迪阿拉伯语,1.6%使用东埃及贝达维阿拉伯语,0.6%使用苏丹阿拉伯语,0.3%使用多马里语,0.3%使用诺比因语,仅有0.1%的人口使用贝雅语。此外,希腊语亚美尼亚语和意大利语,以及阿姆哈拉语和提格里尼亚语等非洲语言是移民的主要语言。埃及学校教授的主要外语按受欢迎程度排列为英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

原始的埃及语为象形文字,于公元3至4世纪完全被希腊字母变体——科普特语取代。公元7世纪末,阿拉伯语开始逐渐成为通用语言,而科普特语仍被广泛使用。17世纪,科普特语在埃及大部分地区已经消失,直至19世纪在上埃及的偏远地区还有极少部分居民使用。科普特语仅在埃及的科普特人基督教堂仪式中使用。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教是埃及的国教,大多数埃及人信仰逊尼派伊斯兰教,占总人口的84%。埃及也是中东北非地区基督教人口最多的国家。埃及官方仅承认三种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埃及人信奉的其他信仰和穆斯林少数教派未被国家承认,政府将这些团体看作对埃及国家安全的威胁。

在7世纪之前,埃及是基督教国家。639年至642年间,阿拉伯帝国入侵并征服埃及。阿拉伯人在埃及击败拜占庭帝国的军队后,将伊斯兰教传入了埃及。此后,该国逐渐伊斯兰教化,成为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公元1000年至14世纪,埃及成为穆斯林世界的政治和文化中心。20世纪初,在安瓦尔·萨达特的领导下,伊斯兰教成为官方国教。埃及拥有阿拉伯国家最多的穆斯林人口,穆斯林人口居世界第6位,占世界穆斯林人口的5%。约97%的埃及人信仰伊斯兰教,大多数穆斯林是伊斯兰教逊尼派的信徒,少数穆斯林信仰什叶派伊斯兰教。

埃及还有科普特基督正教、天主教、希腊基督正教、亚美尼亚基督教,以及基督新教等多个基督教教派。科普特基督正教为埃及传统基督教派,属东方基督正教中的一个独立教派。自公元451年迦克墩公会议以来,科普特基督正教的教义独特,在基督论神学方面采取不同的立场,与当时仍是合一的东正教和天主教教会不同。科普特基督正教建立的基础根植于埃及与埃塞俄比亚,其教会语言为科普特语,由古埃及语演变而来,埃及境内的科普特人多属于此教派。90%以上的埃及基督教徒信仰本土亚历山大科普特正教,占埃及人口的5%至15%,是中东北非最大的基督教群体。现任亚历山大教宗为塞奥佐罗斯二世(Pope Tawadros II)。其他埃及本土基督教徒是科普特天主教会、埃及福音派教会和其他各种新教教派的信徒。非本土基督教社区主要分布在开罗和亚历山大的城市地区,例如信仰希腊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和马龙派天主教教派的叙利亚人和黎巴嫩人。

经济

综述

埃及属开放型市场经济,拥有相对完整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体系。埃及的经济主要依靠旅游业、在国外工作的埃及人的汇款以及苏伊士运河的收入。由于政府采取了更加自由的经济政策,加上旅游业收入增加和股票市场蓬勃发展,埃及的经济状况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停滞后开始大幅改善。2005年实施的新税法将企业税从40%降至20%,从而使税收收入在2006年达到100%的增长。埃及经济仍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是财富分配不均,同时政府内部腐败也常被认为是阻碍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因素。在2013年清廉指数中,埃及在177个国家中排名第114位。埃及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平等,约有35-40%的埃及人口每天收入低于2美元。

截至2022年,埃及国内生产总值达4767.5亿美元,人均生产总值4295.4美元,服务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46%,工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农业是埃及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钢铁行业和油气工业是埃及工业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和航运业是该国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埃及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贸易关系,主要进口商品是机械设备、谷物、电器设备、矿物燃料、塑料及其制品、钢铁及其制品、木及木制品、车辆、动物饲料等。主要出口产品是矿物燃料(原油及其制品)、棉花、陶瓷、纺织服装、铝及其制品、钢铁、谷物和蔬菜,出口商品主要销往阿拉伯国家,2022年该国出口额达516亿美元。

埃及的货币单位是埃及镑,国际货币代码为EGP。埃及中央银行是该国的货币发行机构。埃及镑纸币有25、50的皮阿斯特以及1、5、10、20、50、100和200的埃及镑,硬币有1、2、5、10、20埃及镑和1、2、5、10、20、25皮阿斯特。辅币为皮阿斯特,1埃及镑等于100皮阿斯特。2022年,埃及经济陷入持续危机,埃及镑是表现最差的货币之一,3月份其通货膨胀率达到32.6%,核心通胀率接近40%。

第一产业

埃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仍然是其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农业占据了埃及国内生产总值的近八分之一,提供了约四分之一的就业机会,并通过农产品出口为国家创造了重要的外汇收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不同,埃及的农业绝大多数是商业性生产,而不是自给性生产。大田作物约占埃及农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其余来自畜产品、水果和蔬菜以及其他特种作物。主要的夏季大田作物是棉花,在出口值中占有显著比重。埃及是世界上长绒棉的主要生产国,通常供应世界棉花产量的三分之一。因此,棉花是埃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主要为超长绒棉,长绒棉和少量中短绒棉三类。其中超长绒棉占棉花产量的20%,主要种植于北部地区。长绒棉是埃及棉的主要代表,占其棉花产量的70%,主要产区在尼罗河三角洲。中短绒棉主要产于南部的上埃及地区,主要销往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孟加拉国美国等国,出口品种以长绒棉和超长绒棉为主。除棉花外,其他主要农作物包括玉米、大米、小麦、高粱和蚕豆。尽管产量可观,但埃及的谷物产量仍无法满足国家的总消费需求;每年有相当一部分外汇用于进口谷物和制粉产品。其他重要作物包括甘蔗、番茄、甜菜、马铃薯和洋葱。种植的水果品种繁多,其中柑橘等水果还用于出口。

截至2021年,埃及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占GDP比重12.5%。农业从业人口约占全国就业人口的31%。埃及小麦播种面积140万公顷,年产量约900万吨,2021年进口小麦接近1200万吨。玉米播种面积93万公顷,年产量744万吨,2021年进口玉米920万吨。稻米播种面积50万公顷,年产量290万吨(去壳),2021年进口大米50多万吨。埃及经济作物种植业比较发达,水果蔬菜是其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之一。埃及每年生产170万吨柑橘和80万吨马铃薯,每年农产品出口约为560万吨,价值30亿美元。

埃及的畜牧业以水牛、牛、驴、山羊和绵羊等牲畜为主。由于境内除了耕地之外,没有森林或任何具有经济意义的永久性植被,因此在政府大力推广畜牧业和家禽生产的情况下,该国畜牧业一直增长缓慢。

第二产业

油气工业

埃及是非洲地区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油气工业是埃及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占GDP总值的13.6%。埃及油气管理体系是在埃及石油和矿产部统一领导下,由埃及国家石油公司、埃及国家天然气公司、埃及南部石油公司、埃及炼化公司等单位组成。境内拥有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力发电为主的发达能源市场。截至2012年,液化天然气已出口到许多国家。自2008年以来,埃及一直是石油净进口国,并且正在迅速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2016-2019年,外国公司在埃及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投资达350亿美元,其中燃料和能源领域占埃及国内生产总值的27%。

纺织工业

埃及拥有非洲最大的棉花和纺织工业集群,覆盖从棉花种植到纺纱、织布,再到成衣制造的完整产业链。该国在成衣制造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生产能力,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但在织布和印染环节,埃及的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大量的进口支持。截至2022年,埃及拥有约7000多家纺织企业,其中90%为中小企业,为该国提供了约150万个就业岗位,占全国工业就业人口的三分之一,纺织业在国内GDP中的比重约为3%。埃及的纺织品(包括成衣制造)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约10.6%,主要出口市场包括欧洲美国土耳其意大利。约有1000家企业获得合格工业区资格,可以向美国出口免税产品。知名品牌如GAP、Pierre Cardin、Marks\u0026Spencer等都在埃及设有生产厂。该国的私人纺织业非常活跃,埃及东方纺织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机织地毯生产公司,年生产量达到1.1亿立方米。

汽车业

埃及没有本地自主汽车生产线,汽车供给主要依赖进口和本地组装。法国品牌东风标致雷诺意大利品牌菲亚特汽车公司德国品牌奔驰、宝马,大日本帝国品牌丰田汽车本田技研工业三菱集团,以及韩国品牌大宇、现代、起亚等产品在市场中占有较高的份额。汽车组装业在埃及得到迅速发展,现有轿车组装厂12家(14条生产线)、客车组装厂8家(8条生产线)、货车组装厂5家(9条生产线)。在本地组装厂商中,现代、日产汽车公司雪佛兰等品牌的市场份额相对较高。

2021年,乘用车市场中,全国欧洲品牌汽车销量为50212辆。客车市场中,进口客车销量10921辆;本地组装汽车销量14896辆。货车市场中,进口货车销量6477辆,本地组装货车销量43480辆。

钢铁业

埃及是非洲第一大钢铁生产和消费国,钢铁行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造船、工业制造等领域。埃及的钢铁产量整体上存在过剩,但由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成本较高,因此高等级钢材和特钢仍需大量进口。在这一领域,私营企业的经营效益相对较好,而国有企业多亏损,导致整体钢产量稍有回落。

第三产业

服务业

旅游业和航运业是埃及服务业的支柱产业。旅游业是埃及经济最重要的部门之一,雇用了约12%的埃及劳动力。2021年旅游业收入超过130亿美元。埃及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很多,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主要旅游景点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遗迹神庙、阿斯旺水坝、沙姆沙伊赫等。2022年埃及共接待1170万人次游客。航运业方面,苏伊士运河是世界最繁忙的航线之一,运河通航量约占全球航运的10%,集装箱运输量占全球的25%。2022年苏伊士运河收入达8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通信

埃及电信行业近几年发展较快。在2021年,ICT行业直接创造产值1251.5亿埃及镑,占GDP总比重4.7%左右。截至2021年11月,固定宽带网络速度45.67Mbps,网速排名非洲第4位。在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2020年全球网络安全指数》中,在193个参与排名的国家中,埃及位列第23位;在22个阿拉伯国家中,埃及位列第4位。截至2021年末,埃及固定宽带用户1007万人,移动宽带用户6551万人,手机用户1.03亿人。主要移动通信运营商及用户规模为:沃达丰(4002万人)、orange(3060万人)、Etisalat(2300万人)、TE埃及电信(512万人)。

经济功能区

苏伊士运河经济区位于苏伊士运河南口艾因苏赫纳港,距苏伊士城南45千米处,总面积461平方千米,以运河周边的“六港两区”(即塞得西港、塞得东港、阿里什港、苏伊士港、阿达贝亚港、苏哈纳港,伊斯梅利亚科技园区、苏伊士湾西北工业区)为依托,带动制造业、物流、海运、高新电子和电力等多个产业的发展,打造埃及的工业、科技中心和世界物流中心。截至2022年,该经济区重点规划了32个项目,总投资约228.55亿美元。计划未来15年苏伊士运河经济区新增就业100万,新增居民200万人。

重要企业

2022年6月,在福布斯公布的《2022年中东百强上市公司》,共有3家埃及入围。

国际商业银行

国际商业银行(Commercial International Bank)是埃及最大的私营银行之一,也是埃及盈利最多的金融服务机构之一。该银行成立于1975年,是一家合资企业,已成为埃及领先的金融服务公司,其服务包括企业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和其他业务。2022年,国际商业银行市值达45亿美元,利润7.1亿美元,在福布斯公布的《2022年中东百强上市公司》排名第39位。

卡塔尔国民银行

卡塔尔国民银行(QNB Al-Ahli)是埃及领先的金融机构之一,成立于1978年4月,是埃及第二大私人银行。该银行拥有232家分行、908台自动取款机和48223个销售点组成的网络,服务人员超过7000人。2022年,卡塔尔国民银行市值20亿美元,利润4.1亿美元,在福布斯公布的《2022年中东百强上市公司》排名第63位。

埃及电信

埃及电信(Telecom Egypt),由埃及通信和信息技术部运营,是埃及一家主要的国营电信公司。该公司在1881年成立后,在开罗和亚历山大间架设了埃及的第一条电话线。2022年,埃及电信市值15亿美元,利润4.5亿美元,在福布斯公布的《2022年中东百强上市公司》排名第83位。

社会

教育

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首先在埃及引入了欧洲式的教育体系。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教育投资受到大幅限制,免费的公立学校开始收取学费。20世纪50年代,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总统分阶段为所有埃及人提供免费教育,但教育需求迅速超出可用的国家教育资源,导致公共教育质量下降,这一趋势已导致师生比例失衡(通常约为1:50)和持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自1996年以来,埃及的文盲率持续下降,2013年的文盲率为25.9%。截至2014年7月,成人识字率为73.9%。60岁以上人群的文盲率最高,达64.9%,15至24岁青年的文盲率为8.6%。

埃及的教育系统分为普通教育体系与爱资哈尔教育体系。普通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由教育和技术教育部负责管理,高等教育和高教和科研部负责管理。爱资哈尔教育体系由宗教事务部和爱资哈尔长老会负责管理,实行普及小学至初中义务教育制度。在基础教育中,包括六年小学和三年预科教育,是埃及儿童从6岁起就享有的权利。在九年级后,学生可选择进入两类中等教育之一:普通学校或技术学校。普通中等教育为学生继续深造做准备,学生通常根据毕业考试的成绩进入高等教育院校。中等技术教育分为两部分,一类为期三年,另一类更高级的教育为期五年,学生可根据期末考试成绩进入高等教育机构,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截至2021年末,埃及拥有基础教育学校51691所,其中公立学校42541所。基础教育学校中,有幼儿园12667所,小学19332所,初中12964所,高中(含职业高中)6728所。埃及有公立大学27所,私立大学38所,高等学府包括开罗大学、亚历山大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爱资哈尔大学、开罗美国大学等。

开罗大学

开罗大学(Cairo University)前身是埃及大学、福阿德一世大学。正式成立于1908年12月21日,是埃及和整个阿拉伯世界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卫生健康

埃及免疫接种覆盖率达98%,预期寿命已提升至2019年的72.12岁,同时婴儿死亡率明显下降。2019年,埃及全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4.7%。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经常性医疗卫生支出582美元。2020年埃及人均寿命为72.2岁,其中女性平均寿命为74.5岁,男性平均寿命为69.9岁。2022年,埃及卫生部门财政拨款增加至3100亿埃镑。

埃及是世界上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丙型肝炎发病率高达22%。埃及的高患病率与现已停止的日本血吸虫大规模治疗活动有关,该活动中使用了消毒不当的玻璃注射器。2018年,埃及卫生部启动了一项丙肝病毒筛查和治疗计划,使用世界组织批准的快速诊断测试在多个医疗保健地点对居民进行了筛查,过程持续长达24周,近5000万人参与。

媒体

埃及媒体在整个阿拉伯国家都极具影响力,这归功于其庞大的受众群和日益摆脱政府控制的自由度。埃及宪法保障媒体自由,但仍有许多法律限制这一权利。

报社和报刊

埃及报刊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国营、政党和独立报刊三大类。埃及国营报刊主要包括:金字塔出版社、解放出版社、今日消息出版社、新月出版社、鲁兹优素福出版社、知识出版社和合作出版社,报刊总计500余种,其中报纸180余种,杂志300余种。全国有日报17家,各种期刊70多种。主要阿拉伯语报刊为《金字塔报》《消息报》《共和国报》《晚报》《金字塔经济学家》(周刊)、《最后一点钟》(周刊)、《图画》(周刊)、《鲁兹·尤素福》(周刊);主要英文报刊为《每日新闻》《埃及公报》《金字塔周报》;主要法文报刊为《埃及前进报》和《埃及日报》。主要私营报刊有《七日报》《今日埃及人报》《日出报》等。主要门户网站有《金字塔在线》《七日网》《祖国回声》等。

通讯社

中东通讯社是埃及国家通讯社,也是中东地区和阿拉伯国家最大的通讯社,成立于1956年,主要通讯内容为宣传政府政策,使用阿拉伯、英、法3种文字发稿。

广播电台

截至2022年,埃及拥有269家广播站,平均每天播放的节目时长总计达到478小时。埃及广播电台成立于1934年5月31日,并于1981年4月1日开始实行广播网制度。广播网的主要部分包括综合节目台、地方台、青年和体育台、古兰经台、中东台、文化台、阿拉伯之声台、国际台、专业台等。国家广播电台创建于1928年,每天通过80个频率、38种语言向国内外广播。中东广播电台成立于1964年,主要为商业服务。亚历山大广播电台于1960年建立,以阿拉伯语进行广播。自2000年起,埃及开始通过“非洲之星”广播卫星和尼罗河卫星等发射广播节目,实现了全球范围的覆盖。

电视台

埃及的电视普及率达到98.8%,电视在埃及传媒中扮演着突出的角色。埃及电视台(国营)于1960年7月成立,共有3个频道,主要以阿拉伯语播放节目。第二频道在固定时间每天用英、法语播放新闻节目,旗下影响力较大的电视台包括尼罗河电视台等。埃及的电视频道分为中央、地方、卫星、专题等四类,有数十个频道,节目覆盖亚、非、欧、北美等地区。在2001年6月,私营卫星电视频道获准开播,一些影响较大的电视台包括DMC电视台、MBC电视台、EXTRA NEWS电视台、“祖国回声”电视台等。

科技

截至2018年,埃及拥有逾百万科学和工程技术从业人员,每百万人研发人数为687人,技术人员数为370人,全国设有12.5万个科研职位,主要分布在政府科研机构和公立高校中。埃及政府监管下的主要科研机构超过20家,其中11家隶属于埃及高等教育与科研部,包括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海洋与渔业研究所、西奥多比尔哈兹研究所、眼科研究所、石油研究所、电子研究所、中央冶金研究所、国家遥感与空间科学局、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城、国家天文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所、国家标准化院等。在2019年,埃及为实施“2030埃及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投入了约236亿埃及镑的科技研发经费。这一投资旨在促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加强埃及的科技创新,以推动国家的综合发展。至2021年,埃及用于科技研发的资金达640.5亿埃镑。此外,埃及正开设新的研究机构,以实现国家研究现代化,其中最新的例子是泽维尔科技城。截至2023年,埃及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86位。

文化事业

埃及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与许多其他文明和民族都有接触,历经古埃及历代法老、罗马、希腊伊斯兰教等许多时代。截至2016年,埃及有72家博物馆,较大的博物馆有大埃及博物馆、埃及博物馆、埃及国家军事博物馆、10月6日战争博物馆。此外,埃及拥有近200座图书馆,开罗及各省会、大学、文化宫、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都拥有自己的图书馆。埃及全国可供演出的剧院不超过50座,其中国家级的大剧院有开罗歌剧院、共和国剧院、国家剧院等。

埃及博物馆

埃物博物馆,又称埃及古物博物馆,位于首都开罗解放广场,设于一座建于1901年的建筑内,是非洲最大的博物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埃及古物收藏。馆内拥有超过120000件珍贵文物,展品丰富而具有代表性。馆内展品包括古埃及历代法老图坦卡蒙的宝藏,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黄金埋葬面具。黄金埋葬面具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品之一,同时也是古埃及文明的杰出象征。

大埃及博物馆

大埃及博物馆位于吉萨,占地50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博物馆。该博物馆于2000年起开始建造,受资金和国家动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至2023年春季才对公众开放。馆内收藏了埃及数千年人类文明的考古文物,时间跨度从前王朝时期到希腊罗马时代(约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400年)。博物馆藏品来自埃及的许多文化机构,包括位于开罗市中心的埃及博物馆。该博物馆的核心藏品是在图坦卡蒙国王陵墓中发现的藏品,包括木乃伊、陪葬面具、内金石棺、珠宝和王座等。

埃及国家军事博物馆

国家军事博物馆位于开罗城堡内三座圣宫的西北,始建于1937年,最初地点位于开罗市中心的埃及战争部旧大楼内,后被转移至开罗花园城区的临时地点。1949年11月,博物馆迁至开罗城堡的哈拉姆宫。在1982年至2011年年间,该博物馆被多次翻修。

10月6日战争博物馆

10月6日战争博物馆位于开罗赫利奥波利斯,是一座纪念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博物馆。博物馆占地约32000平方米,建成于1989年10月5日,由前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主持落成典礼。博物馆为一座圆柱形堡垒式建筑,采用伊斯兰建筑风格,由埃及国家军事博物馆部管理。

新亚历山大图书馆

新亚历山大图书馆位于埃及亚历山大地中海沿岸,为当地的最大图书馆和文化中心,馆内丰富的藏书和先进的文献服务使其成为埃及和中东地区最重要的文献和文化机构之一。该图书馆旨在纪念亚历山大,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但已在古代战争中毁弃。对于重建旧图书馆的设想可以追溯到1974年,亚历山大大学的一个委员会为新图书馆选择了一块土地。建筑工程于1995年开始,最终于2002年10月16日正式落成。在2009年,法国国家图书馆向新亚历山大图书馆捐赠50万册图书,使其成为世界第六大法语图书馆。

体育

埃及自1912年起开始参加奥运会,此后缺席了1932年、1956年、1976年和1980年奥运会。举重和摔跤等力量项目是埃及的优势奥运项目。截至2022年,埃及共获得36枚奥运奖牌,其中8枚为金牌。埃及仅参加过1984年萨拉热窝冬季奥运会,只有一名高山滑雪运动员参赛。在所有非洲国家中,埃及国家篮球队保持着在篮球世界杯和夏季奥运会上的最佳战绩纪录,还在非洲锦标赛上创纪录地赢得了16枚奖牌。

足球

足球是埃及最受欢迎的运动。阿赫利体育俱乐部是20世纪非洲大陆最成功的足球俱乐部,与其竞争对手扎马莱克体育俱乐部一起被称为“世纪非洲俱乐部”。阿尔阿赫利拥有20座冠军奖杯,是世界上获得国际奖杯最多的俱乐部,超过意大利AC米兰足球俱乐部阿根廷的博卡青年队,两队均拥有18座冠军奖杯。

埃及国家足球队以“法老王”为称号,曾七次夺得非洲国家杯冠军,其中包括2006年、2008年和2010年的三连冠,被认为是非洲最成功的国家队之一,也是进入非洲杯前十的球队。根据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的世界排名,埃及曾三次获得世界杯参赛资格。著名球员穆罕默德·沙拿在预选赛中攻入两球,帮助埃及成功晋级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

壁球

壁球也是埃及受欢迎的运动之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埃及壁球队一直在国际锦标赛中表现出色。阿姆·沙巴纳(Amr Shabana)、阿里·法拉格(Ali Farag)和拉米·阿舒尔(Ramy Ashour)等球员都是埃及最杰出的壁球运动员,多次被评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壁球运动员。埃及壁球队曾五次赢得壁球世界锦标赛冠军,上一次夺冠是在2019年。

手球

1999年,埃及成功主办了IHF世界男子手球锦标赛,并在2021年再次承办。埃及国家手球队在2001年的比赛中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获得了第四名。埃及曾五次获得非洲男子手球锦标赛冠军,是非洲最为强大的手球队。此外,埃及还在2013年地中海运动会、2004年沙滩手球世界锦标赛和2010年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荣冠军。

治安

阿卜杜勒·塞西总统执政以来,埃及政府一直在加大社会综合治理的力度,严厉打击恐怖势力,政局保持长期稳定,埃及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为推动旅游发展,政府正在努力改善社会环境,采取一系列包括加强游客安全等措施,取得较好效果。但在一些景区和人员密集场所,仍然可能发生一般性案件,如偷窃、抢劫和骚扰等,一些偏远地区的治安环境相对较差。2016年4月,因埃及向沙特阿拉伯交还两个岛屿而引发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示威游行事件。游行主要是在开罗的解放广场、总统府、穆兄会办公室等地,多发生在星期五。尽管大部分示威游行并非专门针对外国人,但游行人群之间的暴力冲突往往会波及行人。截至2019年至今,未发生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事件。

埃及的反政府组织包括宣誓效忠“伊斯兰国”的“西奈国”的分支组织,以及与穆斯林兄弟会有关联的“决断”组织等。这些组织被认定为恐怖组织,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西奈半岛西部沙漠地区,袭击目标是军事力量、政府部门和宗教场所等,并不定期对城市人口密集区实施恐怖活动。

交通

公路

埃及拥有一个相对完备的公路交通系统,公路总里程约为19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占比约15.8%。公路网络主要集中在尼罗河两岸和红海沿岸,连接尼罗河沿线主要城市,南至阿斯旺,北至亚历山大等地。以开罗为中心,辐射至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公路网络也相对发达。公路交通已成为埃及居民主要的出行方式,大约94%的货物运输通过公路运输完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猛增长,埃及各大城市尤其是首都开罗的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重,需要进一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以提高运输效率。

自2014年以来,埃及启动了国家道路建设项目,包括兴建开罗至艾斯尤特、开罗至苏伊士等高速公路,这些项目提升了埃及的道路基础设施质量,全球道路质量排名从2014年的第118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28位。国家级高速公路总里程也持续增长,从2014年的2.4万千米增至2020年的3.05万千米。此外,埃及还建造了6座跨越尼罗河的公路桥,同时还有10座桥梁正在建设中。

铁路

埃及的铁路历史悠久,第一条铁路修建于1851年。20世纪80年代后,铁路运输能力迅速增长。截至2022年,埃及铁路网总长达10008千米,由28条铁路组成,共有796个客运站。每日客运量达200万人次,年客运量达2.6亿人次。国家铁路局运营的干线线路中,大约40%为双线,而约60%的铁路仍然是单线客货混合的铁路。铁路主要沿着尼罗河和地中海沿线分布。埃及整个铁路系统亟待升级,85%的铁路信号系统尚未实现自动化。由于基础设施老化,铁路货运能力不断下滑,货运总量每年约为300万吨。

航空

截至2022年,埃及共有28座机场,其中11座为国际机场。开罗国际机场埃及航空总客运量的37.8%,沙姆沙伊赫机场占6.5%,赫尔格达机场占11%。受疫情影响,2020年国际航班总乘客人数锐减至464万人次。开罗国际机场是联结亚、非、欧的重要国际航空港,占埃及国际货运总量90%以上,2020年国际运量达43.9万吨。2008年,埃及航空公司正式加入星空联盟

航运

河运

埃及境内的尼罗河全线可通航,加上灌溉用的河渠,可通航水道总长约3500千米,但利用率不高。较为常用的航线有开罗阿斯旺,长度980千米;开罗至亚历山大,长度205千米;开罗至杜米埃塔,长度241千米。连接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长190.25千米,宽280-345米,水深22.5米,是世界上最重要和最繁忙的运河之一。全球10%的海运贸易需经过苏伊士运河。2021年3月,“长赐号”货轮在运河中部搁浅,导致运河断航超过一周。

2014年8月25日至2016年12月9日,埃及政府开通了新苏伊士运河。新苏伊士运河在原有苏伊士运河基础上开凿,连接地中海和红海,是原有苏伊士运河扩建工程的一部分。新苏伊士运河包括一条35千米长的新航道,允许相向而行的船只同时通过。扩建工程还包括对长37千米的现有运河河道的浚深和扩建。完工后,运河允许两艘船只在大部分河段相向航行,多数船舶的等待时间将从11小时缩短至3小时,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能力也将从每天49艘升至每天97艘。

海运

埃及海岸线总长2900千米,有7条国际海运航线,设有亚历山大、塞得港、杜米亚特、苏伊士等62个港口,年吞吐总量为800万集装箱,海港贸易量为1.01亿吨。苏伊士运河作为沟通田原、非洲和欧洲的主要国际航道,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使得过运河船只的载重量达到24万吨,可以容纳第四代集装箱船。亚历山大是埃及最大的港口之一,而塞得港正成为埃及最大的集装箱转运枢纽。埃及港口建设正不断发展,吞吐能力逐年增加。埃及政府计划加大港口建设力度,至2030年将货物吞吐能力增至3.7亿吨,其中重点建设的港口是塞得港和亚历山大大帝港。此外,围绕港口建设,还有大量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在十月六日城、斋月十日城、伊斯梅里亚等地建设陆港,并在杜米埃塔地区建设物流中心。

公共交通

埃及拥有两条地铁线路,总长64千米。主要的地铁系统位于首都开罗。自1987年10月启用以来,开罗地铁系统已经发展成为城市交通的关键组成部分。截至2022年,开罗地铁拥有三条线路,其中1号线和2号线的总长度达65千米,每天能够运送超过300万名乘客。2012年,3号线的一、二期正式启用,而三期和四期仍在建设中。此外,4号线、5号线和6号线也已经规划在未来进行建设。埃及国家隧道管理局计划在2032年之前新建六条地铁线路,以更好地连接大开罗地区与周边郊区,进一步改善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

文化

综述

埃及文化有着数千年有记载的历史。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几千年来,埃及发展了极其独特、复杂和稳定的文化,影响了欧洲、非洲和中东的其他文化。埃及是塞尔萨尔湖世界公认的文化潮流引领者。当代阿拉伯和中东文化深受埃及文学、音乐、电影和电视的影响。截至2023年,埃及共有8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饮食

埃及菜肴主要以豆类和蔬菜为主。亚历山大港和埃及沿海地区的食物通常使用大量鱼类和其他海鲜,但埃及美食大部分都是以种植作物为基础。在历史上,肉类对大多数埃及人来说非常昂贵,因此埃及人开发了大量的素食菜肴。埃及人大多是穆斯林信徒,严格遵守伊斯兰教规,不吃猪肉,不饮酒。斋月吃焖蚕豆和甜点;开斋节吃鱼干和撒糖的点心;闻风节吃咸鱼、大葱和葱头;古尔邦节吃烤羊肉和油烙面饼

库沙里

库沙里(kushari),是埃及的国菜,也是一种备受欢迎的街头美食。它是一种传统的埃及主食,搭配意大利面、埃及炒饭、粉丝和棕色扁豆,然后撒上辛辣的番茄酱、大蒜醋,最后点缀上鹰嘴豆和脆皮炸洋葱,通常会在表面淋上蒜汁、蒜醋或辣酱

法拉费

法拉费(Falafel)是一种源自阿拉伯地区的油炸球状或肉饼形状的小吃,是中东地区和埃及的特色美食,主要由蚕豆和鹰嘴豆粉制成。法拉费通常放在皮塔饼或萨蒙饼中,也常用来制作法拉费三明治,食用时撒上沙拉、腌菜和辣酱,再淋上芝麻酱。这道美食在埃及通常以蚕豆为主要原料。

穆卢基亚

穆卢基亚(Mulukhiyah)是一种由长蒴黄麻的叶子制成的菜肴。穆卢基亚通常被煮熟后食用,而不是生吃,长黄麻叶的口味较苦,煮沸时会产生一种浓稠、高度粘稠的汤汁,类似于煮熟的秋葵。传统上,穆卢基亚常与鸡肉或鸡汤一起烹制,并搭配白米饭、绿柠檬或酸橙。

习俗

节庆

闻风节

闻风节是埃及的民间节日,也是埃及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5700多年历史。古埃及人确认当太阳进入黄道十二宫的白羊宫时,昼夜相等,春分来临,万物复苏。在每年4月9日当日,全家外出踏青,品尝象征着祝福的彩蛋、表示生命的咸鱼、治病祛邪的洋葱和生菜、预示着丰收在望的青鸡豆。

西奈解放日

西奈半岛西滨苏伊士湾和苏伊士运河,东接亚喀巴湾内盖夫沙漠,北临地中海,南濒红海,自古是一处战略要塞。1956年,以色列首次占领西奈半岛,但在埃及军民得到其他阿拉伯国家和国际社会支持下,以色列最终被迫从西奈撤军。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再次发动侵略战争,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1973年,埃及发动第四次中东战争,成功摧毁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部分解放了西奈的土地,这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1979年,埃及与以色列签署和约。1982年,西奈半岛完全回归埃及。此后,每年的4月25日成为埃及西奈半岛解放日,全国放假一天,举国欢庆。

日光节

日光节在每年2月21日和10月21日,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第三代国王拉美西斯二世的诞辰日和登基日。在这两天的清晨约六点二十五分,太阳光会从阿布辛贝神庙门口穿越百余米,依次照亮太阳神阿蒙拉美西斯二世和下埃及神胡拉赫提雕像。后因兴修阿斯旺大坝,阿布辛拜勒神庙迁址,这一独特的天文现象发生的时间推迟一天,为每年的2月22日、10月22日,虽仅持续20分钟,但每年埃及文化部、文物和旅游部都会在日光节举办大型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数千游客观看这一奇观。

服饰

法老时代,埃及的炎热气候使人们服饰较为简单,多为由亚麻制成的薄而多孔的轻便衣服,遮盖着部分身躯,裸露部分较多。伊斯兰教传入后,绝大部分埃及人受教规的影响,改变了服饰,衣服遮掩全身,特别是女子。大袍(Jilbab)逐渐成为埃及人的民族服装,但不是正式场合的国服。大袍上部合体,下摆宽大,几乎长垂及地,两袖肥大,一般无领,前胸开口,套头穿着。男女样式大致相同,男式一般色泽较素,女式通常选用花布。面料以棉布居多,其次是丝绸和毛料。绝大多数农民和城市平民仍常年身穿大袍。下层男子头戴便帽,夏季防晒,冬季防雨。上埃及人在便帽外还缠上白色头巾。已婚妇女外出时一般头包黑色头巾,身穿黑袍。未婚女子则在花袍外披上轻薄的纱巾。

贝都因服饰主要在西奈半岛和西瓦绿洲的居民中,其特点是色彩艳丽的刺绣服饰。服饰上有皮带和滚珠以及缀满银币或金币和棕榈的面罩。此外,埃及的努比亚服饰中的元素反映了古埃及历代法老文明的许多特征。努比亚妇女的服装在刺绣和颜色方面与其他族群有所不同,女性服饰通常穿着一种模仿长颈鹿花纹制作的连衣裙,由薄薄的黑色地幔布制成,装饰有相同的条纹颜色。

待客礼仪

埃及人见面时比较热情,一般情况下,见到不太熟悉的人会先致问候(“As-salam alaykom”,意为“愿你平安祥和”),女性之间出于礼貌或表示亲热,更多地采用温柔的贴面礼,一般是先右边贴一次,后左边贴一次。异性之间通常是握手,只有亲戚之间行贴面礼。男女之间也可不握手,男士在握手时必须从座位上起立,女士则不必。埃及人不忌讳外国人家访,但禁止异性相互拜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埃及共有8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希拉利亚史诗

希拉利亚史诗是一首口头诗,讲述了巴尼-希拉勒贝都因部落的传奇故事,以及该部落在十世纪从阿拉伯半岛迁徙到北非的故事。作为在阿拉伯民间传统中发展起来的主要史诗之一,希拉利亚史诗是唯一一部仍以完整音乐形式演出的史诗,曾一度在中东地区广泛流传,但现除埃及外已在其他地方消失。

自14世纪起,希拉里史诗一直由诗人演唱,同时使用打击乐器或双弦尖头小提琴来伴奏,表演通常在婚礼、割礼仪式和私人聚会上进行,可能持续数天。专业诗人从五岁起就开始为期十年的学徒生涯,通常在家庭圈子里接受培训。随着现代媒体的出现,以及能够接受严格训练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希拉利亚史诗的表演者人数正在减少。受埃及旅游业的压力影响,诗人往往放弃完整的《希拉利亚史诗》剧目,转而在民俗表演中表演简短的段落。2008年,希拉利亚史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塔赫提布(棍子游戏)

古埃及,塔赫提布是一种武术,后来演变成一种节日游戏。在观众面前表演时,两个对手挥舞着长棍,在民族音乐的背景下进行简短而非暴力的交手。由于不允许实际击打,参与者必须对棍子有熟练的控制。练习者均为男性,有老有少,多为来自上埃及的赛义德人。在上埃及的农村地区,塔赫提布被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男子汉的象征。塔赫提布的游戏规则基于相互尊重、友谊、勇气、力量、骑士精神和自豪感等价值观,通常在公共和私人社交场合进行,有时会举行比赛以鼓励新玩家,不同省份还会举办特别的塔赫提布晚会,持续近一周时间。塔赫提卜使参与者从所掌握的技能中获得自信,还有助于加强家庭联系和促进良好的社区关系。2016年,塔赫提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手偶表演

传统手偶表演是一种古老的埃及戏剧形式。表演者在表演期间手持木偶,隐藏在一个小型便携式舞台内,而助手则与木偶和观众互动。这种表演充满了喜剧和娱乐气氛,表演者必须熟练操纵和维护木偶,并具备即兴创作和演奏音乐的能力。手偶表演的主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一个常见的主题是反腐斗争。过去,这种艺术形式由巡回演出团体表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表演逐渐减少,表演者和他们的助手开始长期定居在固定的地方,主要是在开罗。随着社会、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的变化,传统手偶表演的表演者人数逐渐减少。2018年,传统手偶表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

建筑

法老时代

古埃及的建筑包括金字塔、神庙、封闭式城市、运河和水坝,大多数建筑是由劳工和工匠就地取材建造的。神庙和陵墓通常位于尼罗河洪水淹没不到的地方,得以留存至现代。古王国时期是埃及第一个大兴土木的时代,也是最著名的金字塔墓葬的建造时期。埃及最古老的纪念性石质建筑是位于塞加拉的左塞尔金字塔(约公元前2650年),吉萨金字塔群和狮身人面像约建于公元前2600年至2500年之间。新王国时期,底比斯成为主要首都,许多著名的神庙建筑出现于这一时期,包括卡纳克神庙群、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殡仪庙、卢克索神庙阿布辛贝神庙拉美西姆等。

希腊和古罗马统治时期

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至公元7世纪,埃及先后经历了希腊托勒密王朝罗马帝国的统治,建筑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一时期,亚历山大城受希腊建筑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包括亚历山大图书馆亚历山大灯塔等,但古代亚历山大城的大部分已毁于战争和水灾中。上埃及许多保存完好的寺庙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代,如埃德富神庙、考姆翁布神庙和菲莱神庙建筑群。这些神庙建筑仍保留较多的传统埃及风格,但新的希腊罗马风格的影响也非常明显。这一时期的殡葬建筑大多已不复存在,一些亚历山大城的地下墓穴保存完好。这些墓穴混合了古典和埃及装饰的建筑风格。孔姆·艾尔苏卡法地下墓穴始建于公元1世纪,在此后不断经过扩建,是亚历山大最大、最神秘的墓葬群,也是世界上最早修建的地下墓穴。

古埃及晚期和拜占庭时期

埃及是最早的基督教修道院所在地,至公元4世纪末,境内修道院数量众多。尼罗河谷留存了一些早期基督教建筑,如建于4世纪的红色修道院,以及位于索哈格附近的白修道院(约440年)。在赫尔莫波利斯等主要城市的市中心遗迹中,可看出早期古典建筑和后期科普特建筑之间的连贯性,在这些遗迹中,3至4世纪的异教建筑和基督教建筑都采用了相同的工艺。在西部沙漠的哈里杰绿洲,巴加瓦特基督教科普特墓地包含了基督教之前和基督教早期的墓葬和小教堂,时间跨度约从3世纪晚期至8世纪。出埃及教堂是该遗址中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建于4世纪早期。位于西奈山圣凯瑟琳修道院建造于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期间(527年-565年),是世界上持续有人居住的最古老的基督教修道院,遗址内仍保留着6世纪建造时的大量遗迹,包括一座三层拱顶的大教堂和一幅拜占庭马赛克雕刻的基督显圣容。

早期伊斯兰时期

640年后,阿拉伯征服者在前拜占庭-罗马时期的巴比伦要塞附近建立了一座名为富斯塔特的新城市,作为埃及穆斯林化之后的第一个首都和军事驻防中心。在建造富斯塔特城的同时,阿拉伯征服者还建造了非洲第一座清真寺——阿慕尔·本·阿绥清真寺,其内部由一个大殿和一个长方形庭院组成。此外,尼罗河丈量仪位于开罗罗达岛,建于公元861年,是伊斯兰时期保存最完好的古迹。9世纪,阿拔斯王朝分裂为多个地区性国家,艾哈迈德·本·突伦在埃及建立了突伦王朝。这一时期现存的主要古迹是伊本·图伦清真寺,于879年完工。该清真寺深受阿拔斯式建筑的影响,是阿拔斯王朝在9世纪建筑中最著名、保存最完好的典范之一。

法蒂玛王朝时期

在法蒂玛王朝时期,建筑沿袭了突伦王朝的技术,使用了类似的材料,同时也发展了一些本时代的技术。这一时期,埃及建筑广泛使用“龙骨”拱门,还引入了斜面形状的钟乳石壁龛。龙骨拱形壁出现了中央放射状凹槽图案,成为后来开罗建筑装饰的一个主要特点。法蒂玛王朝的宫殿建筑装饰中还使用了伊斯兰教宗教建筑通常忌讳的人物雕像。

法蒂玛王朝在开罗的第一座清真寺是爱资哈尔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伊斯玛仪派的精神中心。其他法蒂玛王朝古迹包括阿尔哈金清真寺(建于990年至1013年)、阿克马尔清真寺(建于1125年)及其装饰华丽的街区。

阿尤布王朝和马穆鲁克王朝时期

在阿尤布王朝时期,军事建筑是最高表现形式。这一时期的埃及建筑继承了法蒂玛王朝的防御工事建造技术,如突和圆塔,还开发出了同心圆规划技术。开罗城堡于1176年开始修建,1218年-1238年期间完工,此后不断经历扩建和翻新,至19世纪,开罗城堡一直是埃及的政府中心。

在马穆鲁克王朝时期,由于城市的可用空间有限,建造者希望让纪念性建筑在城市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建筑的平面布局变得越来越具有创造性和复杂性。同时,建筑的装饰也变得更加精致,石雕和多色大理石马赛克镶板取代灰泥成为最主要的建筑装饰。尖塔也很精致,通常由三层组成,中间用阳台隔开,每层的设计都与其他层不同。穹顶从木质或砖砌结构发展为尖顶石穹顶,其外层雕刻有复杂的几何或阿拉伯式图案。

奥斯曼帝国时期

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后,新的奥斯曼风格建筑被引入,与马穆鲁克建筑风格相结合。奥斯曼建筑风格包括“铅笔”式奥斯曼尖塔、围绕中央穹顶规划的清真寺以及彩色瓷砖装饰。19世纪,在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及其继任者的统治下,新建筑如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建于1830-1848年),明显采用了奥斯曼巴洛克风格和当代奥斯曼晚期西化装饰,标志着奥斯曼建筑风格彻底与马穆鲁克的传统建筑风格分离。阿拔斯二世统治期间(1892-1914年),埃及开始重视巴黎美学和对意大利式风格的诠释。1894年,埃及首次举办了建筑竞赛,旨在设计开罗国家博物馆,获胜者为法国建筑师马塞尔·杜里翁,他设计了一座大型新古典主义建筑,于1902年竣工。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作为埃及民族主义奥斯曼帝国和欧洲风格的反击,埃及出现了一种“新马穆鲁克”风格,以推广传统的建筑风格。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赛义达·纳菲萨清真寺、萨伊达·艾莎清真寺等。赫利奥波利斯是开罗市中心以外最重要的20世纪早期重要建筑集中地之一。该地区建筑设计风格多样,一些主要街道两旁的公司大楼采用了新马穆鲁克风格。恩潘男爵宫建成于1911年,模仿了印度教寺庙建筑,采用了美学建筑的布局。

现代

自20世纪30年代起,现代主义开始主导开罗的建筑风格,取代了早期的复兴主义风格。萨耶德·卡里姆是埃及现代主义的主要建筑师,他创办了第一个阿拉伯语建筑杂志《al-'Imarah》,推动了埃及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20世纪中叶,一些埃及建筑师开始挑战西方风格和思想的主导地位,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是哈桑·法帝。20世纪下半叶,埃及先后出现了伊斯梅尔广场、开罗塔、新开罗歌剧院等地标性建筑。其中,开罗塔于1961年竣工,高187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全混凝土建筑,也是1952年后埃及建筑最著名的标志建筑。

文学

埃及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是已知最早的文学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古埃及历代法老时代,埃及就有了歌谣、神话、颂诗和箴言等口头文学。古埃及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新王国时代的《死者之书》是世界文学中最早的书面文学,其内容包括各种咒文、祷文和颂歌,放在帝王陵墓中供亡灵阅读,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公元640年阿拉伯人统治埃及后,埃及文学开始以诗歌为主,其中大多为爱情诗歌。《伊斯兰教圣经》既是伊斯兰教的“圣典”,也是阿拉伯文学的散文巨著,埃及的一些文学家模仿《古兰经》风格创作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古兰经》也成为从事文学研究学者的必修课。

20世纪20-30年代,埃及出现了许多青年新作家,提出“使文学接近于生活”的口号。埃及小说家和诗人是最早尝试现代阿拉伯文学风格的人之一,他们开发的形式已被整个阿拉伯国家广泛模仿。穆罕默德·侯赛因·海卡尔(Muhammad Husayn Haykal)于1913年以埃及白话出版了第一部现代埃及小说《扎伊纳卜》(Zaynab)。埃及小说家纳吉布·马哈富兹(Naguib Mahfouz)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阿拉伯世界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埃及女作家包括以女权主义活动而闻名的纳瓦勒·萨达维(Nawal El Saadawi),以及撰写有关女性和传统作品的阿利法·里法特(Alifa Rifaat)。此外,白话诗是埃及人中最流行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艾哈迈德·福阿德·纳吉姆(Ahmed Fouad Negm)、萨拉赫·贾欣(Salah Jaheen)和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布努迪(Abdel Rahman el-Abnudi)。

戏剧

戏剧演出在古埃及早期就已经出现,在举行重要的庆典时,就有原始的戏剧演出。在罗马统治时期,埃及修建了许多剧场,用以演出宫廷戏剧,其中大剧场可容纳数千人。19世纪初期,埃及兴建了第一所国家剧院,除了演出一些古埃及题材的剧目外,还演出了一些西方的经典剧目。1952年后,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总统重视文化的发展,文艺单位被政府统一控制,并强调文艺要为社会服务。同时,埃及引入了一些来自苏联的文艺思想,社会主义思潮在埃及文艺界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戏剧作品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戏剧界的思想趋向变得更加活跃,摆脱了政治束缚,开始推出反映城乡生活、以爱情为主题的戏剧。然而,戏剧商业化的趋势对戏剧发展造成了冲击,导致戏剧质量明显下降,数量也大幅减少。

戏剧是一种深受埃及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现代埃及戏剧以喜剧为主,其中最著名的喜剧演员是阿代尔·伊玛姆,他主演的《恐怖分子》直接涉及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共鸣。此外,埃及政府重视戏剧的国际交流,自1989年以来每年都在开罗举办开罗实验戏剧节。

电影

埃及电影在阿拉伯国家中制作数量最多、发展最快、流传最广,因此埃及是阿拉伯电影和电视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掌握着阿拉伯的电影和电视市场。阿拉伯世界制作的第一部影片和翻译的第一部外国片均由埃及公司出品。20世纪20年代,埃及制作了一部名叫《公仆》的情节剧,片长30分钟,是阿拉伯人最早制作的一部电影。埃及的第一部全长影片是1927年拍摄完成的《拉伊拉》。1936年,梅赛尔工作室成立,成为埃及主要的电影制作机构,保持领先地位达三十年之久。至1945年,埃及已生产了150部电影,涵盖了情节剧、音乐剧、滑稽连续剧,以及贝都因的传奇故事和传统舞台剧。埃及电影院的数量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而增加,到1958年,埃及拥有395家电影院。由于法律鼓励私人投资兴办电影院,因此埃及的私人电影院数量相对较多,至2009年全国已有400家。埃及制作的电影超过4000部,占阿拉伯国家总产量的四分之三。

埃及举办的国际电影节有开罗国际电影节、亚历山大地中海国家电影节、伊斯梅利亚国际电影节和开罗国际科教电影节。其中,开罗国际电影节被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联合会评为全球11个顶级电影节之一。最著名的埃及导演是优素福·沙欣(Youssef Chahine),代表影片有《埃勒·哈迪德》、《再见,拿破仑》、《开罗车站》、《第六天》《依然和永远的亚历山大》。1997年,夏依纳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终生成就奖,并先后在美国和瑞士举办电影回顾展。埃及最著名的演员之一是奥马尔·谢里夫,他不仅是埃及电影明星,还是世界级的电影明星,被誉为“阿拉伯影帝”。

音乐

埃及音乐是一个融合了丰富本土、地中海、非洲和西方元素的多元文化体现。自古以来,音乐一直是埃及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古埃及人将音乐的发明归功于神明哈托尔,并将音乐的发展归功于神明奥西里斯。现代埃及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阿卜杜·哈穆里、阿尔马兹和马哈茂德·奥斯曼等人的创作,他们对后来的艺术家如赛义德·达尔维什、乌姆·库勒苏姆穆罕默德·瓦哈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的当代埃及流行歌手有阿姆·迪亚卜(Amr Diab)和穆罕默德·穆尼尔(Mohamed Mounir)。

埃及的音乐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派别。第一派是阿拉伯民族和埃及民俗音乐派。埃及民族音乐和歌曲的特点是曲调沉重,内容质朴,旋律变化较少,但富有感情,曲调通俗,近乎对白。这一派的代表歌唱家有已故的女歌唱家乌姆·库勒苏姆(Umm Kulthum)、男歌唱家阿卜杜勒·瓦哈布等。第二派是西洋古典音乐派,主要由知识界上层人物、留欧学者和一些大学生组成,人数不多,仅在知识界中有一定影响。第三派是西方流行音乐派,仅在富贵人家及其子弟和不少受西方文化、电影影响的青年中很有市场,流行于开罗各种各样的上层社会晚会和富贵家庭。

舞蹈

古埃及古埃及历代法老时代,宫廷会举行歌舞表演来庆祝军事胜利或节日。根据古埃及第五王朝时期的石碑文记载,一些女子使用舞蹈来描述故事情节,与现代芭蕾舞剧相似,而法老是舞蹈创作的先驱者。在考古发现的壁画中,也描绘了许多古代埃及人生活中的歌舞表演场面。

埃及的舞蹈可分为民族传统舞蹈、芭蕾舞现代舞三类。埃及的民族传统舞蹈源于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埃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如南部贝都因人的《棍舞》,努比亚人的《斗篷舞》、《手鼓舞》,西奈半岛的《踏歌舞》、《马舞》《求婚舞》,东部沿海的《草裙舞》、《渔夫舞》等。肚皮舞是埃及民族传统舞蹈中最流行的舞蹈形式之一,通常由女子独舞,有3~4人组成的鼓乐队进行伴奏。肚皮舞者的舞姿自由不拘,手部自然配合伸屈,脚步移动不大,以强烈的肌肉抖动和独特的艺术表现而著称。芭蕾舞在埃及有较早的历史,与宫廷关系密切,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埃及的开罗芭蕾舞团成立于1966年,先后出演《罗密欧与朱丽叶》、《胡桃夹子》、《吉赛尔》等多部经典剧目。开罗芭蕾舞团曾数次到国外巡回演出,包括墨西哥法国意大利美国爱尔兰等国。此外,埃及现代舞剧发展的时间较短,观众也较少,代表性现代舞舞者有克里玛·曼苏尔和克里姆·托西。

美术

埃及的绘画和雕刻艺术在古代古埃及历代法老时代就已经相当发达。上埃及的神庙和古墓中保存着几千年的壁画和浮雕,这些艺术品描绘了古埃及王室贵族的宫廷生活和平民的游牧生活。现代美术在埃及的起步较晚,大约在20世纪初。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主要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反映了埃及传统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农牧民的生活、尼罗河谷的风景、城市生活以及各种装饰的妇女素描。1952年后,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总统强调艺术为社会和人民服务,这一时期的埃及美术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反映战争题材、鼓舞士气的作品大量涌现。随着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美术的多种流派竞相发展。

埃及美术界大致可分为欧洲古典派、抽象派、民族派。欧洲古典派以留学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埃及美术家为代表,提倡模拟西方的古典派作品,在埃及美术界有较大的传统影响。马哈茂德·穆赫塔尔(Mahmoud Mukhtar)是埃及现代雕刻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品为《埃及的觉醒》(Egypt's Renaissance),曾在巴黎国际艺术节上获得金奖。抽象派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埃及美术界一个流派。进入21世纪后,抽象派风格在埃及很盛行,特别是在青年美术家中相当流行,画展中抽象派的作品也明显增多。民族派主张保持和发扬埃及民族和传统的美术作品。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在埃及各大学曾展出过民族派的美术作品,但由于人数和力量均小,展出的作品反响不大。

国家象征

国旗

现代埃及的第一面国旗采用于1923年,当时埃及获得名义上的独立。最初的旗帜由埃及皇室采用,旗面为绿色,中央有一轮新月及三颗星。1953年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成立后,正式采用红、白、黑水平排列的匈牙利国旗。1958年至1972年间,中央的白色条有两颗绿色的星。1972年至1984年间,克瑞什鹰取代了两颗绿色星星,这种鹰是法老穆罕默德部落的象征,后于1984年被萨拉丁雄鹰取代。埃及现行国旗正式采用于1984年10月4日,呈长方形,长宽比例为3:2,从上至下由大小相等的红、白、黑三色条构成,白色条中央为埃及国徽。红色象征革命,白色象征纯洁,黑色象征过去的黑暗岁月。

国徽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国徽主体图案为一只鹰头向左的萨拉丁雄鹰,象征胜利,勇敢和忠诚。鹰的胸前有一枚红、白、黑三色国旗组成的盾徽,盾徽颜色的寓意同国旗。底部的饰带上为阿拉伯文“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国歌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国歌为《祖国,祖国,祖国》(My country, my country, my country)。国歌由诗人尤尼斯·卡迪(Younis al-Qadi)创作,由艺术家赛义德·达尔维什(Sayed Darwish)作曲,歌词的前几行取自埃及领袖穆斯塔法·卡米勒于1907年发表的演讲。

国鸟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国鸟为棕色草原雕(Steppe eagle)。草原雕栖息于欧洲亚洲和非洲,习性特殊,通常在开阔平坦的草地筑巢,并在地面产卵,这使得雕蛋和雏雕极易受火灾、虫害和牲畜践踏的危害。由于这些潜在威胁,草原雕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

国花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国花为齿叶睡莲(Nymphaea lotus),主要原产在非洲东部,最早在埃及地区被人工栽培和应用,因此又称为埃及白睡莲。在埃及遗迹中的壁画和雕刻中,可看到睡莲纹样和许多头部装饰着睡莲或手持睡莲的人物形象。古埃及人因睡莲文静的清姿、高洁的品性,称之为“水中女神”,并尊其为国花,认为睡莲是埃及民族历史悠远、灵慧和清雅的象征。

国树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国树为埃及姜果棕(Hyphaene thebaica),原产于埃及、苏丹南苏丹肯尼亚坦桑尼亚。这种树可高达15.2米,树干细长,枝条光滑,每根枝条顶端都有一排绿色、硬质、扇形的小叶子,可用于制作绳索、垫子和劣质纸张。埃及姜果棕的果实是一种可食用的坚果埃及人食用这种坚果的历史非常悠久,考古学家在距今5000年的埃及古墓中发现了埃及姜果棕的果实。

风景名胜

综述

埃及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备受瞩目,这主要源于其悠久的历史和神秘的文化。在2009年和2010年,埃及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中东地区接待游客最多的国家之一。主要旅游点有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爱资哈尔清真寺卡特巴城堡蒙塔扎宫卢克索神庙卡纳克神庙、国王谷、阿斯旺水坝等。截至2023年,埃及共有开罗古城、努比亚遗址圣凯瑟琳修道院等7处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

截至2023年,埃及共有7处世界遗产。

阿布米那基督教遗址

阿布米奈位于亚历山大城南部,是一处规模宏大的早期基督教修道院建筑群。该遗址展示了公元5世纪到7世纪早期基督教朝圣中心的发展历程,是早期基督教主要修道院和朝圣中心的杰出代表,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将埃及建筑传统与欧洲和小亚细亚的基督教习俗相融合。阿布米那基督教遗址对吸引古代基督教朝圣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宗教、殡葬和生活建筑的综合体。除建筑遗迹外,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纸莎草纸和浮雕,在世界各地的多家博物馆展出。1979年,阿布米那基督教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

底比斯位于开罗以南约700千米的尼罗河畔,是埃及神话中阿蒙的城市,也是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埃及的首都。底比斯古城遗迹分为三部分,包括尼罗河东岸的卡纳克神庙卢克索遗迹两座神庙,以及西岸由七座有名的神庙或建筑群组成的大型考古区。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是埃及有史以来最大的宗教建筑,也是古代神职者的居所。卡纳克神庙得名于附近的现代村庄埃尔卡纳克(El-Karnak),由卢克索遗迹附近的大量神庙、塔、教堂和其他建筑组成。该建筑群始建于公元前1971年至1926年的中王国塞努斯雷特一世统治时期,一直延续至托勒密王朝时期(公元前305年至30年)。卡纳克神庙群周围的地区是第十八王朝底比斯三合会的主要礼拜场所。尼罗河西岸的底比斯墓地占地约10平方千米,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数千座坟墓、数十座神庙以及众多房屋、村庄、神殿、修道院和工作站。1979年,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孟斐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孟斐斯位于尼罗河西侧洪泛平原的中心,始建于公元前3000年,是古埃及第一个首都。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孟斐斯一直是国家行政中心,还被视为神的圣地。该遗址包含许多考古遗迹,展现了古埃及城市的生活状况,其中最重要的是米特拉希那的卜塔神庙。卜塔是孟斐斯的地方神,也是创造之神和手工艺的守护神。其他主要宗教建筑包括阿布古拉布和阿布西尔的太阳神庙、孟斐斯的阿庇斯神庙、塞拉佩姆神庙和萨卡拉的希伯-塞德神庙。作为超过八个王朝的王权所在地,孟斐斯古城还有阿庇里斯王宫的宫殿和遗址,可俯瞰整个城市。

孟斐斯墓地位于开罗的北部和南部,拥有古埃及上第一批复杂的纪念性石质建筑,以及王室陵墓从早期的“马斯塔巴”形状发展到埃及金字塔形状的证据。吉萨金字塔群是胡夫大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拉金字塔,以及相关金字塔群和狮身人面像的所在地。所有建筑均建于公元前2670年至公元前2450年的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金字塔群包括阿布西尔金字塔群、左塞尔金字塔群和代赫舒尔金字塔群,均位于孟斐斯附近。其中,胡夫大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四大文明古国建造的最大的金字塔,在历史上一直是古埃及的象征。此外,考古学家还在金字塔群的建筑内发现了九千多座石刻墓葬,年代从第一王朝到第三十王朝,一直延伸到古希腊罗马时期。1979年,孟斐斯及其墓地埃及金字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努比亚遗址

努比亚遗址位于阿斯旺省,总占地374.48公顷,由十个部分组成。这片考古区域从北部的阿斯旺一直延伸到南部的苏丹边境,被认为是一个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地段。该地区拥有从新王国时期到托勒密王朝和罗马时期的神庙,以及早期的科普特遗址和村落,展现了努比亚文化交融的广度。阿斯旺是古埃及的边境重镇和战略要地,也是埃及向南开展贸易或军事突袭活动的基地。阿斯旺有一系列古埃及的重要历史遗迹,如菲莱神庙、阿马达神庙、德尔神庙、瓦迪塞布阿神庙等,充分证明了阿斯旺作为古埃及商业和军事中心的地位。1979年,努比亚遗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阿布辛贝神庙位于上阿斯旺省阿布辛拜勒村,靠近苏丹边境,由两座巨大的岩石寺庙组成,最初建于公元前13世纪,即古埃及历代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第十九王朝统治时期。神庙是在坚硬的岩石悬崖上雕凿而成的,其设计和布局使得太阳光每年两次在春分时节照射到最里面的神殿。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外部岩石浮雕是神庙的标志性建筑,他的妻子奈菲尔塔丽和孩子们在他脚边以较小的浮雕形象出现。神庙内的雕塑纪念了拉美西斯二世在卡迭石战役中的决定性领导。1968年,为防止被纳赛尔水库淹没,阿布辛贝神庙整体迁移至地势较高的地方。

重要景点

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位于埃及吉萨尼罗河西岸的吉萨高原,是一尊石灰岩雕像,描绘了一只处于斜躺状态的人头狮身神话生物。这座雕像坐西朝东,其面部刻画了法老哈夫拉的形象,整体长度为73米,高20米,后腰部宽19米。狮身人面像是埃及已知最古老的纪念性雕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雕像之一。考古证据表明,该雕像建造于公元前2558年至公元前2532年的古王国哈夫拉统治时期。

卢克索神庙

卢克索神庙位于尼罗河东岸的卢克索(古底比斯),是一处建于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大型古埃及神庙建筑群。在埃及语中,卢克索神庙意为“南方圣所”。与底比斯的其他寺庙不同,卢克索神庙并没有供奉崇拜的神灵或死后古埃及历代法老的神化版本,该神庙专注于王权的复兴,考古学家认为它可能是许多埃及法老在现实或概念上加冕的地方。神庙后方是由第十八王朝的阿蒙霍特普三世和亚历山大兴建的小教堂。神庙的其他部分则是由图坦卡蒙和拉美西斯二世兴建的。在罗马时代,神庙及其周围地区是军团要塞,同时也是该地区罗马政府的所在地。

爱资哈尔清真寺

爱资哈尔清真寺(Al-Azhar Mosque)位于开罗伊斯兰老城,始建于970年,为了纪念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扎哈拉(意为美丽的法蒂玛),该清真寺被命名为“爱资哈尔”(al-Azhar)。清真寺内共有5座宣礼塔,建筑风格迥异。其中,高伊特巴叶宣礼塔是爱资哈尔清真寺的象征,上有双亭双尖,几何图形的窗户上镌刻着库法体《伊斯兰教圣经》经文。这座宣礼塔是开罗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爱资哈尔清真寺最大的宣礼塔。爱资哈尔清真寺内留了各个时代的建筑,展示了当时建筑美学发展的趋势,为美学家研究伊斯兰教各民族的建筑美学提供了宝贵的例证。此外,该清真寺是伊斯兰世界最悠久的宗教大学所在地,是迄今为止世界规模最大的宗教大学,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伊斯兰思想库。

卡特巴城堡

卡特巴城堡(Citadel of Qaitbay)位于亚历山大濒地中海的一处角上,始建于1480年,原址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后于1303年的大地震中遭到毁坏。1480年,当时的埃及苏丹卡伊特拜为抵抗外来侵略,使用灯塔遗留下来的石料在旧址上建造了卡特巴城堡。卡特巴城堡入口处所使用的红色花岗石来自阿斯旺,城堡旁还有一座大型蓄水池。卡特巴城堡现已成为一座海军军事博物馆,展示了从罗马时代到拿破仑·波拿巴时期的一些武器和军事设备。

蒙塔扎宫

蒙塔扎宫(Montazah palace)位于亚历山大,始建于1892年,是埃及末代国王阿拔斯二世(Abbas II)的行宫。宫殿的设计采用了伪摩尔风格,每一层都设有面向大海的开放式长拱廊,并且仿照佛罗伦萨的维奇奥宫建造了一座塔楼。在19世纪,蒙塔扎宫是禁止入内的,现已对公众开放。景区内包括一座博物馆、几座海滩浴场、餐厅和设备齐全的旅游中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