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 :中国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

更新时间:2023-08-22 11:39

成都市,简称“蓉”,别名“锦官城”“锦城”“芙蓉城”“蓉城”,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辖内土地面积为14335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成都市内下辖12个区、5个县级市以及3个县。市内常住人口2140.3万人。成都市政府驻成都市高新区锦悦西路2号。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为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东部为四川盆地盆底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充足,雨量丰富,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先秦时期成都平原就有古蜀国先民居住,之后商朝晚期至西周初期,成都一带成为了古蜀王国的中心都邑。秦朝时设立蜀郡,在古蜀旧都置成都县,此后成都隶属辖区多次变更;汉帝刘邦曾建都蜀地,首都定为成都;李隆基时由于避“安史之乱”而入蜀,以成都为京师,升蜀郡为成都府,一度成为唐王朝的中央直辖地;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正式建置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以成都为治所;明末清初,成都地区先后发生多次战争,成都城废,四川省治所从成都移往阆中市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重移成都;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成都、华阳两县的城区部分合并为市,成立成都市政公所,县治保留,至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成都市政公所为成都市政府,正式建立成都市;1949年12月,成都市解放,为川西行政公署驻地,1952年,行署撤销,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市成为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境内的金沙遗址有3000年历史。

成都市是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它与重庆市组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同时成都市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机关驻地。市内经济建设以实体经济为主,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新型材料产业五大支柱产业为主导,构建了产业建圈强链和现代产业体系。2023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74.7亿元,同比增长6%。

成都是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天府之国”的中心,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及中国“十大古都”之一,文化遗产丰富。截至2022年1月,成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639处;至2023年4月,成都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29项,拥有蜀绣、川剧变脸等艺术传承。成都市内自然资源丰富且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有大熊猫、小熊猫属金丝猴属等珍稀动物,以及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安仁古镇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众多旅游景区。同时该市被世界旅游组织评定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入选“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成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成为唯一入选美国CNN发布的“一生必去50个地方”的中国城市。

名称由来

“成都”得名由来,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宋《太平寰宇记》认为:“蜀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成都即“成为都城”的意思,这是现在最通行的成都得名说法。其二,有现代学者认为:“成都”是蜀族方言,“成”是蜀人族称,“都”指地方,合则为成族人的地方。其三,更有现代学者认为:“成都”就是古蜀语“蜀都”二字音译的中原文字,“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为“最后的都邑”。其四,还有现代学者认为:成都得名于巢居,“成”是巢居形象,“都”是人所聚之地(或水泽汇聚之地),成都,即巢居氏族的所在地。

历史沿革

先秦

早在约4500年至3700年以前,成都平原已出现一系列古蜀国先民聚落中心,被称为 “宝墩文化” 。随着氓江上游氏羌系中的蜀族开始迁驻成都平原,建立起了古蜀王国,先后经历五个王朝,辗转于成都平原的彭州、都江堰、郭县等地。距今3500年以前,杜宇开明九世将都城徙治于成都,将成都、广都、新都合称为“三都”。殷商晚期至西周初期,成都一带成为了古蜀王国的中心都邑,而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区,其分布范围约5平方千米,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约3200年—2600年)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商周时期,古蜀国便初步发展了与印度地区的陆上交通,成都丝绸通过上缅甸、东印度阿萨姆地区传播到印度和中亚、西亚以至地中海地区,成都丝绸的西传引起丝绸之路的开通,成都是丝绸之路的源头所在。

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设置蜀郡,在古蜀旧都置成都县,为蜀郡治所,县治少城。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蜀郡守张若、秦大将张仪在蜀汉首都基础上,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建制,于蜀王城的基础上开始修筑大城和少城,是文献记载中的成都建城标志,自此,城名、城址历经2300多年不变。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 。

秦汉至南北朝

西汉刘邦六年(公元前201年)分蜀郡北部置广汉郡刘彻时又析蜀郡南境置健郡,所余之地仍名蜀郡。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置益州

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焉徙益州治于绵竹,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又徙治于广汉郡雏县,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再徙治成都,成都开始成为州、郡、县三级政权治所。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入蜀,分兵辅助刘备合围成都,占据益州,刘备定蜀,之后诸葛亮以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外出时常镇守成都,负责处理内部政务,保障后勤。至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在蜀汉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成都为蜀汉首都,地方建置无变化。

两汉时期,成都成为全国第二大商业都会,仅次于长安。两汉至三国蜀汉时期,成都蜀锦备受欢迎和高度赞赏,成都也因出现了专门织造蜀锦的官营作坊 “锦官城” 而获得“锦城”和 “锦官城” 的别称。

晋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李雄踞成都称王,旋称帝,立国号“大成”。永和三年(公元347年),蜀地归东晋版图,地方建置仍推州、郡、县三级制。

隋唐至宋元

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在成都改置西南道行台,益州为其辖境。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天下之州为郡,益州又改为蜀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西南道行合为益总管府;三年(公元620年),罢府仍置西南道行台;九年(公元626年),改置益都督府;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划全国为10道,原益州都督府辖地为剑南道道,剑南道虽然仍置大都督府,但都督一直由亲王遥领,军政大权归由都督府长史执掌,成都府为剑南道治所。唐玄宗开元年间置剑南节度使取代长史为行政长官;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州为郡,益州仍为蜀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玄宗由于避“安史之乱”而入蜀,以成都为京师,升蜀郡为成都府,成为唐王朝的中央直辖地。安史之乱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剑南节度使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剑南东川节度使,成都为西川节度使的治地。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唐西川节度使王建不服后梁,自立为帝,国号为“大蜀”,定都于成都,史称“前蜀”。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后唐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又据蜀称帝,史称“后蜀”。后蜀主孟昶偏爱木芙蓉,下令在成都城墙上遍植芙蓉,成都因此得到了 “蓉城” 的别称。

北宋初年,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诞生于成都。干德三年(公元965年),于剑南东、西两川之地置西川路,为全国15路之一,路、府、县治所均在成都。开宝六年(公元973年),西川路分为西川路以及峡路;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又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简称 “川峡四路” ,四川因此得名,成都为益州路治所。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益州路改名成都府路,成都府路、成都府、成都县均治成都。

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正式建置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以成都为治所。

明清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四川行中书省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其长官为布政使,在布政使司下实行府、州、县三级制。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攻克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明末清初,成都地区先后发生多次战争,成都城废,四川省治所从成都移往阆中市,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始移成都。康熙乾隆,由于持续数十年的战乱造成四川的人口锐减,对四川经济文化发展造成不利后果,清政府推行了 “湖广填四川” 的移民政策,鼓励人民垦荒占田以恢复生产,大量移民定居恢复了四川的经济,成都平原和成都城市经济再度繁荣,成都新城也得以在原来的旧城址之上重建。

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在省之下增设5道,以道辖府、州、厅、县,成都府辖于成绵龙茂道。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改名川西道,成都府仍属之,此建置沿袭至清末。清末时期,清政府为加快铁路干路建设,推出“干路国有政策”与四国银行团签订的《湖广铁路借款合同》,为抵抗清政府的封建专制之法,反抗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主权,1911年6月,川、粤、湘、鄂四省广大商民在成都成立了“四川保路同志会”,自办铁路掀起保路运动,成都市各界民众纷纷捐资保路,同时成都市进行全城罢课、罢市,最终遭到了清政府的武装镇压,制造了“成都血案”事件,保路运动中,四川各地袍哥也参与到保路同志会的武装斗争中,提供了武装力量。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导火索之一,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至民国二十三年间(公元1912~1934年),四川地方川、滇、黔等各军军阀混战,形成分裂割据的14个防区。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2月7日,成都市第一张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报纸《人声》报创刊。该报创办者王右木将成都高师内部读书会改为各校共通的读书会,取名为“《人声》报附设者”。在报纸和读书会的影响下,创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都地方团执行委员会。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成都市政公所为成都市政府,正式建立成都市,为省直辖市、省会。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9月29日,成都各界300多个团体数万人举行反日大会,声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要求团结抗日,成立了“四川抗日救国大会”“成都工人反日团”等组织。直至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混战结束,川政重归统一。同年四川省正式实施行政督察区制,将四川省划为18个行政督察区,成都隶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爆发,成都各界救国联合会召开援助平津抗日将士的市民大会。会后,改“各界救国联合会”为“华北地区抗敌后援会”。同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刘湘为第二路预备军司令官,邓锡侯为副司令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命令川军出川抗战。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日机12架侵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上空,袭击机场。中国空军驱逐机五大队与日机展开激战。队长黄新瑞驾单机与日机群激战,击落日机1架,重伤2架,后不幸中弹牺牲。此役,中国战机共击落敌机6架。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2月21日至27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在成都平原歼灭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30余万人,取得了“成都战役”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盘踞川西,伺机反攻的企图。这是解放战争中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经过这次战役,集结在成都及周边地区的以胡宗南集团为主力的三十余万中国国民党部队,大部起义,一部被歼,只有极少数溃散退往西昌专区。至此,国民党在中国大陆上的最后一支主力被歼灭。成都解放后,始为川西行政公署驻地。

1950年,四川省分设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政公署,成都为川西行政公署驻地。1951年,成都、华阳两县部分乡划归成都市。1952年行政公署撤销,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市成为四川省省会。1976年,温江地区的金堂县双流区两县划归成都市。1982年,成都市成为14个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之一,城市总体规划中将成都定位为四川省省会、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的科学文化中心,以机械、电子、轻工为主的工业基地。1983年3月,撤销温江地区,原温江地区所属的12个县划归于成都市管辖。1988年5月将划归成都市管辖的都江堰市撤销,更名设立为县级都江堰市。1990年9月,将成都市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调整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1993年11月18日,将划归成都市管辖的彭州市撤销,设立为县级彭州市。1994年,撤销了简阳市县、邛崃县和崇庆县,设立为县级简阳市、县级邛崃市和县级崇州市。1996年5月,成都高新区开始托管行政区域,成为一个计划单列的准行政区。

2002年,新都区温江区先后撤县设区。2013年12月,双流区1个街道和12个镇划归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管委会托管,成为成都市第二个计划单列的准行政区,一般通称天府新区成都片区。2016年1月18日,双流县撤县设区。2016年5月3日,将资阳市代管的县级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2017年1月22日,郫都区撤县设区并更名为郫都区。2020年5月6日,成都东部新区成立,下辖区域包括简阳市所辖的13个镇(街道),同年6月,撤销新津区,设立成都市新津区。截至2021年,成都市下辖12个区,5个县级市和3个县。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四川省中部。位于东经102°54′~104°53′、北纬30°05′~31°26′,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相接,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成都市东西最大横距192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66千米。截至2021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4335平方千米。

气候

成都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雨量丰富,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除成都西北边缘部分山地外,成都市大部分地区具有季风气候明显,夏无酷暑,冬少冰雪,冬暖春早,气候温和,夏季时旱时涝,秋季连绵阴雨,无霜期长,风速小,湿度大的特点。成都市年平均日照数为1213.3小时,市境内年日照率在24%~32%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6.2℃,7月气温最高,可达26℃以上;1月最低,为5℃左右,年平均无霜期为270~280天,年均风速为1.1~1.6米/秒,主导风向为北风、东北风,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夏半年盛行多偏南风。

成都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毫米,年降水日数为139~190天,降水量与盆地其他地区一样,多降于午后和夜间,成都夜雨率约70%~80%。降水量在时间上的分配呈单峰型,具有中国东部季风区冬干夏雨的基本特点,且较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平原其他地区更为突出。春季春雨到来较迟,一般要4月下旬才开始,春季降水量一般为150毫米左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5%;夏季降水量一般在550毫米以上,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秋季往往阴雨连绵,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250毫米左右,约占全年20%,秋雨多于春雨是成都地区及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的显著差异;冬季降水量很少,大部分地区降水量都在30毫米以下,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4%。该市年均蒸发量为877~1132毫米,成都市蒸发量的分布趋势与降水量的分布趋势相反,蒸发量在地区分布上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增,平原与丘陵地区大于山区。

地质

地质构造

成都市位于华南板块西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和成都凹陷的结合地带,东南侧为四川省达川中学隆起,主体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跨越青藏高原东部与扬子板块两大构造单元,地质构造横向变化大。成都凹陷夹于龙门山断裂带龙泉山脉断裂之间,板块的发育和排列有序。凹陷的基底是中元节古界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凹陷中心则位于新繁一带。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开始抬升是由于三叠系末,印支运动,从而初步形成了四川盆地,该区域就由海相沉积历史转入陆相冲积阶段。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山运动期,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发生多次活动,因而使凹陷边缘堆积多层冲积扇砾岩。成都市地质主要构造单元有龙门山褶断带、龙泉山褶断带以及成都凹陷。

地层

成都市境内出露地层齐全,除寒武系以外,元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总厚度大于2万米。元古界、古生界形成于距今达19亿年至2.25亿年,分布于成都市西北部的龙门山和邓峡山区,主要由变质岩、岩浆岩以及海相沉积岩组成,其中元古界出露面积约为130平方千米。中生界形成于距今为2.25亿年至6500万年,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山区元古界、古生界地层的东侧,东部的龙泉山脉以及长秋山地区,部分出露于西北部山区元古界、古生界地层的西侧。中生界主要由泥岩、砖红色砂岩等河湖相沉积岩构成。新生界形成于距今6500万年后,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地区,由冲积的砾石、砂、黏土等构成。

其形成于距今19至12亿年,主要分布于彭县大宝山、大邑县麦秧林等地,出露面积约130平方千米,为一套浅海相砂页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喷出沉积的变质岩系,厚1271—4200米。

其形成于距今12至5.7亿年。下统由安山岩流纹岩和火山集块岩组成。分布于“彭灌杂岩”东部边缘灌县古城的关房沟、彭县的白水河与东林寺一带,面积24平方千米,厚度大于863米,局部已硫铁矿化;上统市区境内未见出露。

其形成于距今4.8至4.2亿年,仅在大邑县的西部边缘有小面积分布,属浅海相砂页岩建造,在区外有磷块岩透镜体。

其形成于距今4.2至4亿年。分布于崇庆县和大邑县县的西部地区,属地槽型的砂页岩构造,具浅变质,称“茂县群”,以千枚岩为主。

其形成时代距今4至3.2亿年。市区境内较发育,厚240—1400米,分布于崇庆县和大邑县的西部地区和灌县古城懒板凳一带。区内下统缺失,中上统保存较全,为一套地台碳酸盐岩构造,以灰岩、白云岩为主,次为砂岩页岩、磷块岩等。

其形成时代距今3.2至2.7亿年。市区境内发育不全,可见到中上统部分地层,属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以灰岩为主,间夹碳质页岩,厚0—495米,分布零星,在彭县、灌县西部山前一带呈飞来峰露出,在崇庆县西部边缘亦有出露,但已发生浅变质作用

其形成时代距今2.7至2.25亿年。市境内分布较广,以崇庆、大邑二县西部山区的文井江、小海子、上草坪等地出露较好。灌县古城、彭县西部也有分布,上下两统齐全,属浅海相石灰岩构造,以灰岩为主,次为砂页岩和煤,厚127—1128米。

其形成时代为距今2.25至1.85亿年。市境内分布广泛,大邑、崇庆、灌县、彭县西部山区均有分布,沉积巨厚,约2400—5000米。

其形成时代为距今1.85至1.4亿年。市境内分布很广,西部的龙门山、邛崃山,东部的龙泉山脉、西南部的长丘山均有分布,为一套内陆河湖相红色碎屑岩构造,主要为紫红色的砾岩砂岩页岩,厚157—4061米。

其形成时代为距今1.4至0.65亿年。市境内分布广,主要分布于西部和东部的丘陵地带。为河湖相红色含盐构造,主要为泥岩、砂岩和砾岩,厚553—2063米。

其形成时代为距今6500万年至200万年。市区内分布零星,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西部的丘陵地带。为一套河流相沉积,下部为砂泥岩,上部为砂砾岩。

其形成于200万年前至今。市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覆盖平原。又可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地形地貌

成都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为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主要由深丘和山地构成,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间;东部为四川盆地盆底平原,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由岷江湔江等江河冲积而成,以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为主,海拔大多在750米。成都市最高处为大邑县西岭镇大雪塘平均海拔为5364米;最低处为简阳市沱江出市域处河岸,海拔高度为359米。成都市地貌类型多样,按形态划分可为山地、丘陵、平原(含台地)三大类,市域内地貌组合规则有序、平行排列,自西向东依次为中高山区、沿山丘陵区、平原台地区、低山区、丘陵区。其中平原面积达4971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40.1%;山地面积为3999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32.3%;丘陵面积为3420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7.6%。成都市境内主要山脉有龙门山、邛崃山、龙泉山脉等。

主要山脉

龙门山是都江堰市境内、岷江以北到广元间的众多山脉的总称。主要有九顶山、茶坪山和龙门山,为岷山东南延伸部分,由一系列北东一南西向的山脉组成,绵延200余千米。龙门山南段的茶坪山东部位于成都市境内。

邛崃山分布于都江堰市至天全一线以西,北起阿坝小金县杂谷脑河与小金川之间的分水岭,往南直至大相岭,其南段的东部位于成都市境内。邛崃山大致作南北走向,山体延伸约150千米。自北向南的主要山脉有霸王山、巴朗山、夹金山和二郎山森林公园,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天然地理界线与农业区划界线。

龙泉山是北东向的狭长低山,北起绵阳市,南至乐山平羌峡,长约210千米, 宽10—18千米,其中段位于成都市境内。龙泉山属背斜断块山,东缓而西陡,一般海拔650—1000米,最高处的长松寺为1059米,相对高度250—600米,山势由中部向南北缓降,最后倾没于丘陵之中。山体主要由侏罗系和白垩系的红色砂岩泥岩组成。

水文水利

水文

成都市地处于长江支流岷江沱江流域,岷江及沱江干流穿市境而过。其中,都江堰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及外江两大水系,又分为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沙沟河、黑石河等六大干河。流经成都市中心的河流主要有府河、南河、沙河,现已统称为锦江,其水源均来自于都江堰,成都市西郊还有浣花溪、干河等,皆为锦江区支流。此外成都市境内还拥有兴隆湖、三岔湖、升仙湖等多个人工湖泊,其中兴隆湖是成都市最大的人工生态湖泊,湖区面积约4500亩,东西长约2.6千米,南北长约1.3千米,超1000万立方米蓄水。

岷江是长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是穿越成都市域中部的最大河流,为著名大江之一。成都市境内岷江干流长96千米,占总流域面积的55%。岷江经过汶川县漩口镇后进入成都市境内,至新津区邓双乡董河坝流出成都。市境内岷江一级支流自上而下分别为龙溪河、白沙河、西河、南河。成都市过境水量中以岷江过境水为主,水量丰富且水质优异,是成都主要的供水水源。

沱江是长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基本呈南北流向穿越成都市域东隅。由于沱江接纳岷江水源,与岷江有连通关系,所以成为非封闭型流域的特殊江河。成都市境内沱江干流长146千米,流域面积为6375平方千米,占总流域面积的45%。沱江经过广汉市三水镇后进入成都市境内,于金堂县县五凤镇流出成都。市境内沱江支流主要有澈江,此外还有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金堂县境内的15条山溪河。

锦江是岷江流经成都市中心城区的两条主要河流府河、南河的合称。环绕成都的锦江府河段和锦江南河段古称“二江”,历史上府河、南河是古代成都通往中国沿海的黄金水道。府河为走马河下段河道,与毗河同起于郫都区石堤堰闸,南流经郫县团结乡,于郫县安靖乡南左分东风渠总干渠,以下行进于郫县与金牛区界,南至雍家渡,右纳沱江河。府河总长117.2千米,流域面积2090平方千米。南河是走马河的后段河道,前身为古代流江,因水质优良适于濯锦又称濯锦江,简称锦江,南河河长5.63千米。2005年5月,府河与南河更名统称为锦江。

水利

截至2021年年末,成都市有各类蓄水设施共25110处,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6座,小(一)型水库53座,小(二)型水库176座,山平塘23244口,石河堰1630道。成都市境内的水利工程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等,此外截至2023年6月,被誉为成都“第二水源”“国家“172”重大水利工程”的李家岩水库、成都“第三水源”的三坝水库正在开工建设。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地区,四川省都江堰市西部,由渠首部分和遍布于四川省7市37个区(市)县的灌区组成,渠首平均海拔为730米,占地面积为200余亩。都江堰共有干渠111条,长3664千米;有支渠260条,长3234千米;有支渠以下的各级末级渠道达34000余千米。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首工程和所有向成都平原延伸、展开的各级渠道都采用无坝引水,与天然河道在平原内一起构成了扇形的自流灌溉网。截至2020年1月,都江堰水利工程实灌面积达到9133.3万平方千米,居于全国之首,同时为50多个大中小城市、百多家工矿企业提供生活、生产及环保用水,创造了单江水利效益最好的世界纪录。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00年11月青城山-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成都市西北60余千米的岷江上游河段,以灌溉以及供水为主,兼有发电、防洪、环境保护等综合效益。截至2023年1月,紫坪铺水库总库容达11.12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为877米,正常蓄水库容为9.98亿立方米,水库控制灌溉面积达7333.3平方千米。

土壤

成都市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地带性土壤为黄壤。又由于地貌差异以及人类长期生产活动,导致水热条件重新分配,改变了土壤的发育过程,从而使成都市的土壤在地带性基础上形成多种土壤类型,可分为13个土类,25个亚类,56个土属,174个土种。13个土类分别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石灰土、黄壤、黄褐土、黄棕壤、山地暗棕壤、棕色暗针叶林土、新积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其中,水稻土面积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42%,广泛分布于市境内各区(市)县,对农业生产起决定性作用;潮土主要分布于江河一级阶地前缘或河漫滩,为成都平原主要的耕作土壤;紫色土广泛分布于海拔高度为600~1400米的龙泉山区、龙泉山以东丘陵区、龙门山前的低山丘陵区,紫色土面积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25%;黄壤集中分布于成都市境内海拔高度1600米以下的龙门山低山地区,紫色土面积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2.8%。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成都市总土地面积为14335平方千米,按土地利用状况可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共8个大类。

截至2019年末,成都市耕地面积33.20万平方千米,其中简阳市金堂县彭州市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市耕地的52.05%。园地15.74万平方千米,其中蒲江县邛崃市和简阳市园地面积较大,占全市园地的53.84%。林地49.55万平方千米,其中大邑县、都江堰市和彭州市林地面积较大,占全市林地的46.83%。草地0.90万平方千米,该市无天然牧草地和人工牧草地,仅有其他草地0.90万平方千米,其中龙泉驿区、双流区和简阳市草地面积较大,占全市草地的31.49%。湿地0.21万平方千米,该市仅有内陆滩涂0.21万平方千米,其中新津区、邛崃市和简阳市湿地面积较大,占全市湿地的51.09%。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8.80万平方千米,其中简阳市、彭州市和新都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较大,占全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22.33%。交通运输用地5.23万平方千米,其中简阳市、双流区和金堂县交通运输用地面积较大,占全市交通运输用地的32.9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6.05万平方千米,其中简阳市、金堂县和邛崃市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较大,占全市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39.08%。

矿产资源

成都市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共达60多种。其中金属矿种有铁、钛、钒、铜、铅、锌、铝、金、银、、稀土等,非金属矿种有钙芒硝蛇纹石石膏方解石、石灰石、大理石、煤、天然气等。全市共有矿产地400余处,煤炭探明储量1.46亿吨,钙芒硝探明资源储量高达98.62亿吨。成都市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地域差异明显。大多数矿种,尤其是金属矿种主要分布于西部龙门山和环峡山区;多种金属共生矿(铜、铅、锌、等)相对集中于彭州市;天然气和优质煤等能源矿产主要分布于彭州、都江堰市大邑县、崇州等区(市)县;建材原料非金属矿、饮用天然矿泉水等矿产主要分布于平原区和浅丘地区;砂、砾石建筑材料主要分布于中部第四纪冲积平原;陶瓷黏土和水泥黏土主要分布于平原四周的黏土台地区;泥炭主要分布于平原西南边缘地带的崇州、大邑等县(市)。截至2021年底,成都市开采的矿种有地热、矿泉水、水泥用石灰石、水泥用泥岩等。成都市是世界上发现并使用天然气最早的地方,拥有近2000年的历史,天然气探明储量16.77亿立方米,是成都市的优势矿产资源。

水资源

2005年,成都市水资源总量为86.07亿立方米,总人口为1082.03万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796立方米,约为四川省人均占有量2953立方米的27%,人均占有量少。至2021年,成都市地表水资源总量达89.8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达28.6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90.70亿立方米 。

森林资源

成都市森林资源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的龙门山、邛崃山区,距离成都市中心城区均仅约为100千米。龙门山和龙泉山脉为成都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截至2021年,全市有森林面积达578133平方米,森林覆盖率为40.33%,活立木总蓄积量3782万立方米。

湿地资源

成都市湿地总面积为286.7平方千米,约占成都市国土面积的2%,具有的主要湿地类型为河流和库塘,占总湿地面积的96%。截至2021年底,成都市记录湿地鸟类达122种,连续多年观测到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市境内拥有多个湿地公园,其中成都新津白鹤滩湿地、成都都江堰天府源湿地、成都邛崃小南河石河堰湿地以及成都蒲江长滩湖湿地是首批成都市级重要湿地,总面积达876.49平方千米。

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四川省省成都市新津区,总规划面积达6.21平方千米,湿地率达94.78%,为成都市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公园内物种丰富,截至2023年初,已记录鸟类186种、植物462种、鱼类70种。

十陵青龙湖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位于龙泉驿区,总面积为12.49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初,青龙湖已记录野生鸟类达200多种,其中稀有、易危、濒危鸟类29种,还有3只全球仅有500只的极危物种——青头潜鸭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截至2021年末,成都市域内有维管植物3门、233科、1412属、445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达74种 ,包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1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59种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珙桐红豆杉独叶草科等6种。

动物

截至2021年末,成都市域内记录陆生野生动物730种,其中兽类129种,野生鸟类526种,两栖动物33种,爬行纲42种;昆虫达633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雪豹川金丝猴等15种。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1年10月,成都市境内有8处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3处以及县级3处。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会成都市都江堰市市,于1997年正式命名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川金丝猴、扭角羚、珙桐连香树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任务。保护区面积310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203平方千米,缓冲区37平方千米,实验区70平方千米。保护区内自然条件复杂,气候独特,海拔1196-4582米,保存着原始的高山峡谷自然生态系统和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区内记录的维管植物有225科,970属,2537种;动物种类已知约11000种,其中脊椎动物419种,1994年被中国科学院列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五大基地”之一。

四川白水河自然保护区位于成都市彭州市境内,于1996年建立,2002年获批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和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与毗邻的龙溪—虹口、九顶山保护区一道构成岷山山系南段野生大熊猫保护群。保护区核心区面积为17170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为5065平方千米,实验区面积为7915平方千米,总面积30150平方千米。全区已知有维管植物164科695属1770种,其中属国家I、II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连香树、银杏等近20种。有野生动物25目75科222属331种,其中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大熊猫、川金丝猴、豹、云豹、牛羚、金雕以及绿尾虹雉等7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小熊猫属猕猴等25种,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赤狐豹猫毛冠鹿等11种,此外该区还有特有动物成都𫚭、彭县似。

自然灾害

成都市内主要有洪涝、干旱、地震、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但成都市不属于自然灾害频发地区,都江堰市水利工程具有抗洪以及防治旱灾的能力,自古号称“水旱从人”。成都市洪水灾害主要由暴雨形成,洪涝灾害与干旱灾害常常交替出现,先旱后涝,洪后又旱,1990-2005年间,成都市域内未发生流域性大洪水,但有局部范围的洪涝灾害发生,1998年、2004年和2005年均出现严重内涝,16年间共发生过28次旱灾。2020年四川“8.11”洪涝灾害对成都市金牛区、成华区、武侯区、锦江区、青羊区、高新南区、高新西区和青白江区的部分地方造成影响,地区累计雨量达到50毫米以上,因受强降雨影响,成都市多地出现城市内涝,个别小区出现水流漫灌现象。

成都市位于中国南北地震带中段,是一个有中强地震活动的地区,其西北山区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成都市的西北部有龙门山断裂带的主中央断裂前山断裂通过,东南部有龙泉山断裂带通过,其间还有龙门山山前隐伏断裂带和蒲江县—新津断裂带通过。这些断裂带地壳运动的强弱,关系到成都地区地震活动的强度、频度和空间分布。1990-2005年间,市境内发生的4级及4级以上地震共5次。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2千米处,此次地震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烈度达到11度,成都市受到5·12汶川地震波及。2013年4月21日17时05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成都市邛崃市交界发生了5.4级地震。2023年9月3日22时30分在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市(北纬31.33度,东经103.67度)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成都市辖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郫都、新津12个区,简阳市、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市5个县级市,金堂、大邑、蒲江3个县。成都市政府驻成都市高新区锦悦西路2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722.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417.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0.5%,比2022年末提高0.61个百分点。成都市户籍人口为1598.2万人,比2022年增加26.7万人。据第七次中国人口普查统计,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成都市男性人口为10522641人,占50.26%;女性人口为10415116人,占49.74%,人口性别比为101.03。其中0-14岁人口为2780827人,占13.28%;15-59岁人口为14392861人,占68.74%;60岁及以上人口为3764069人,占17.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851183人,占13.62%。

民族

截至2021年末,成都市有汉族回族藏族满族羌族蒙古族等56个民族,有少数民族户籍人口21.85万人,少数民族到成都人口30.1万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年均超400万人次,民族地区驻成都办事机构100余个。在成都市少数民族中,人口数位居前十位的有藏族、回族、彝族、羌族、土家族、满族、苗族、蒙古族、壮族白族,回族和藏族人口最多,均达万人以上,少数民族83%生活居住在城镇,17%生活居住在农村;有中原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团体——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

语言

成都话是主要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中极具代表性的口音之一,属西南官话—川黔片—成渝小片,主要分布于成都市中心城区青白江、金堂等成都东部地区,其基本词汇大部分和普通话相同,儿化是成都方言中的一种常见音变现象。成都市区与各周边区(市)县在语音、词汇上略有差异,除西南官话外,另有少数客方言岛、湘方言岛以及极个别地方话中的闽方言等。

成都境内的客方言岛除主城区外,还有新都区、金堂县、彭州市市、温江区双流区新津区等区(市)县,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客家人除极少数老人外,都既能说客家话又能说成都方言。成都境内的客家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粤东北客家话有较大的一致性,同时又具有一些西南官话的特色。

成都境内的湘方言岛,主要分布在金堂竹篙等浅丘地带,属于老派湘语,其调值与成都方言相同,绝大部分古入声字归入阳平,有不少词语与成都方言不同,但同时又明显地表现出向成都方言靠拢的趋势。

宗教信仰

成都市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东刘保时,张道陵携弟子修道于大邑县境内的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为成都道教之始,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东晋隆安三年(399年)益州刺史毛璩在岷蜀建龙渊寺,是佛教正式传入成都的重要标志。伊斯兰教于明代传入成都,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别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和清光绪七年(1881年)正式传入成都。截至2023年5月,成都市有宗教活动场所300处,其中,佛教168处,道教42处,天主教25处,基督教57处,伊斯兰教8处。

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而大邑县鹤鸣山都江堰市青城山则分别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道教的创始人是东汉时期的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刘保时,张陵来到成都,居于鹤鸣山中,借太上老君口谕造作道书,并广泛吸收川西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创立了五斗米道,由此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因张陵自称“天师”,世称“正一派”。张陵所居的鹤鸣山及早期活动的青城山,即为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

鹤鸣山道观,中原地区道教发源地。道观位于大邑县城西北10千米的鹤鸣乡三丰村境内,为古代剑南道四大名山之一,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得名。1987年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道观占地70多亩,建筑面积5586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羊宫位于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西南第一丛林”,也是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青羊宫始建于周代,原名青羊肆,至明朝,天宝所建殿宇毁于兵灾。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康熙六至十年(公元1667年—公元1671年)陆续重建,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宫内主要建筑有山门、三清殿、唐王殿等。

佛教

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佛教传入成都地区应早于东汉中期。两晋时期的成都佛教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正规的普遍信仰;至南北朝时期,成都佛教影响力更进一步;至晋朝南朝时,佛教的基本典籍《妙法莲花经》《维摩诘经》《金光明经》《宝积经》等十余部佛经在四川已得到了广泛传播,另外,如《成实论》《中论》《百论》等大乘经论,也已流播蜀土;隋唐时期,成都佛教进入鼎盛时期。截至2021年7月,成都市有文殊院、昭觉寺、大慈寺、宝光寺、石经寺等重点寺院,全市有逾百万佛教徒。昭觉寺在宋代被誉为“川西第一禅林”。

文殊院,又名“空林堂”,始建于隋朝,其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15号,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川西“四大伽蓝”之一,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也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其占地面积20余万余平方米。

大慈寺位于成都市蜀都大道大慈寺路,被誉为“震旦第一丛林”。大慈寺始建于公元3~4世纪之间,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李隆基命重修此寺,并御书“大圣慈寺”额,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李炎灭佛,大圣慈寺因有玄宗题额,故“不在除毁之例”,是当时成都唯一保存下来的佛寺,也是当时蜀中规模最大的佛寺。

天主教

天主教于唐朝开始传入中国,继而向各地传播,成都市亦有相当数量的教徒。16世纪,天主教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再度传入中国,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传教士也陆续进入中国,天主教又发展起来,许多外国传教士驻进成都,“文化大革命”时期成都的天主教受到严重的冲击,直至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恢复宗教活动场所。截至2022年3月,成都市境内有成都教区主教公署、成都平安桥天主堂、成都金堂舒家湾天主教堂等多所天主教堂。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最初是阿拉伯人的宗教,诞生于7世纪初叶的阿拉伯半岛中西部商业重镇麦加,于唐宋时期(公元7世纪中叶)从阿拉伯传入中国,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元朝时期,伊斯兰教随元军传入四川,至今已有600年历史,至清代时期,伊斯兰教开始在四川各地传播开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不少穆斯林因反清起义斗争失败移居成都。截至2022年6月,成都市境内有成都皇城清真寺、成都鼓楼南街清真寺等多所伊斯兰教宗教活动场所。

基督教

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先后于唐朝、元朝、明朝、清朝相继传入中原地区,清光绪七年,由英国内地会的传教士将近代基督教传入成都地区。基督教在蓉历经百余年的岁月,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全市计有16个宗派,56座礼拜堂。截至2020年6月,成都市境内有成都市基督教恩光堂、成都市上翔堂等多所基督教堂。

经济

综述

成都市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新型材料产业五大支柱产业为主导,构建了“5+5+1”现代产业体系,布局了电子信息、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现代交通、绿色低碳、大健康、新消费、现代农业等8个产业生态圈,主攻产业生态圈中的绿色低碳产业链、现代种业产业链、旅游业产业链、文创业产业链等28条重点产业链。同时成都市还布局了网络信息安全、超算中心等优势产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赛道,量子通信元宇宙等新兴产业,市内拥有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高新区、成都东部新区等经济功能区。

2023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07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94.9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6370.9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15109.0亿元,增长7.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15.4%和82.9%。三次产业结构为2.7∶28.9∶68.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3465元,增长5.5%。

第一产业

成都市第一产业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市境内水稻、小麦、油菜籽种植面积大兼产量高;蔬菜品种丰富,保持四季常青;家禽、家畜饲养普遍,尤以生猪养殖在中国著称;经济林木资源种类较多,包括果树、茶树、桑树及木本油料植物;同时还拥有川芎、郁金以及“三木”药材等丰富药用植物资源,成都市山区还拥有贝母、虫草、天麻等名贵药材;以及花卉和环保植物等。

成都市龙泉山脚有一道南北绵延30余千米的水蜜桃风景带,是中国三大著名水蜜桃基地之一,成都市龙泉驿区水蜜桃种植面积达6万亩,其中出口水蜜桃基地面积6000余亩,占据了全中原地区约8%的桃子产量。成都还是中国的种子市场枢纽、中国西南地区农业种质资源大市、种业大市,以及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育种研发基地市,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种质资源中心库、五大国家级种业园区之一的天府现代种业园、国家区域农作物种业创新中心。该市种子企业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总量约3600万公斤;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总量约910万公斤。

2023年,成都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其中,种植业664.1亿元,增长4.8%;林业15.8亿元,下降6.7%;畜牧业207.6亿元,下降1.0%;渔业30.7亿元,增长1.5%。粮食产量231.9万吨,增长2.2%;经济作物中园林水果、蔬菜及食用菌、中草药材产量分别增长9.0%、1.6%、0.7%。生猪出栏435.2万头,增长1.5%。肉类产量44.0万吨,增长1.2%。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7.8万亩,下降0.8%;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71.1万亩,下降9.7%,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53.2万亩,下降22.5%。

第二产业

成都市第二产业以装备制造产业、新型材料产业等制造业为主,以及拥有绿色低碳产业、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多条制造业产业链。新型材料产业作为成都市重点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产品包括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原材料基础上改进提高以及新研发产生的新材料,是支撑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等各重点产业及重大工程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底盘技术”。

成都市装备制造产业是成都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是成都市“5+5+1”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成都作为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构建了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能源环保和智能装备等重点优势产业集群,截至2023年7月,成都市装备制造业规模已过万亿元。此外成都市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主要承载区域,在航空、航天、信息安全、核工业、军工电子、机电装备和材料等工业领域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集群。该市国家国防科技工业以航空、航天、信息安全、军工电子和核工业等产业为核心,发展了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园区,构建了“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截至2023年7月,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规模已过千亿元。

2023年,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1%。五大先进制造业合计增长4.0%,其中医药健康产业增长10.1%,装备制造产业增长8.1%,电子信息产业增长4.0%,绿色食品产业增长2.4%,新型材料产业下降1.9%。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9%,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9.5%、5.3%。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42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截至2023年5月,成都市内有12家产业链链主企业,12家A股上市公司,3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此外截至2023年9月,成都造高端柔性屏全球市场占有率近50%,智能终端产业规模突破4千亿元,投影机市场占有率、个人计算机产量分别居中国第一位和第二位。

第三产业

成都市第三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拥有旅游业、文创业、会展业等多条服务业产业链。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第一支柱产业,也是成都首个万亿级产业。成都高新区是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园区,其位居中国集成电路园区综合实力榜单第三位,形成了包括IC设计、晶圆制造等环节的完善产业链。2022年,成都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规模达到410.4亿元,芯片设计营收突破100亿元,营收过亿企业达26家,营收、增速、过亿企业数量等指标均列全中国前十。

成都市旅游业总体实力位于全国第一梯队,被世界旅游联盟评为“中国最受全球旅客欢迎的10大旅游目的地”,市境内拥有大熊猫、古蜀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休闲文化、美食文化、时尚文化等7个特色文旅IP体系,国家级旅游品牌数量26个,位居副省级市首位。

成都市物流运输业发达,因其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具有链接南北、沟通中西的独特优势,市境内拥有国际航空经济区、国际铁路港、临空经济产业园等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要物流产业基地,以及截至2022年末,成都市境内国际(地区)航线已达131条,其中如成都至纽约、列日、特拉维夫、孟买、加德满等稳定运行的国际货运航线增至20条,2022年前10月成都货邮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七。此外作为流通领域新业态的快递物流行业,2023年1至8月间成都市快递业务量达13亿件,业务收入达118.90亿元,持续保持中西部城市排名第一的位置。

成都市是中国动漫较为活跃的城市之一,拥有“二次元之都”“动漫之都”等称号,作为国家四大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之一,成都每年举办的漫展超200场,塑造了FUN成都游戏动漫节、CGK动漫游戏嘉年华等动漫展会品牌,拥有《王者荣耀》《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知名成都造文创产品,截至2022年10月,市境内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国家级10家、省级23家、市级31家,各类书店超过3600家,2022年成都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2261.3亿元,占GDP比重10.9%。此外,成都市借助体育赛事,发展体育产业,2022年,成都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1005.34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为386.65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1.86%。

2023年,成都市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3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全年旅客周转量1402.3亿人公里,增长110.8%,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84.3亿人公里,增长111.5%。全年货物周转量546.1亿吨公里,增长6.1%。邮政行业寄递业务总量25.5亿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01.6亿元;以及金融业增加值2555.6亿元。截至2023年末,成都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48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117家,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8家。保险业中原保险保费收入1194.5亿元;对外贸易业中货物进出口总额7489.8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3133.3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1.8%;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2766.3亿元。

经济功能区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成都经开区于2000年2月正式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协同改革先行区,中国首批、四川省唯一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全国第六大汽车产业基地。以汽车产业、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拥有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沃尔沃等10家整车、300余家关键零部件企业,2021年全年整车产量104.3万辆、连续6年超百万。

成都高新区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占地面积234.4平方千米。1991年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2006年被评为全国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2015年成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2021年成都市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008.6亿元。

成都东部新区

成都东部新区于2020年5月正式成立,是四川省省级新区,占地面积870平方千米。该区拥有天府国际机场及东部新区铁路枢纽站“两港”优势,地处成渝发展主轴和成德眉资连接地带核心区域,重点发展临空核心产业、先进制造业和临空延伸产业。成都东部新区自成立以来,累计签约引进阿里巴巴集团蜂巢能源顺丰速运普洛斯等重大产业化项目60余个,位列赛迪“2021年全国城市新区‘五新’潜力50强榜单”榜首。

重要企业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省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6月上市,是一家年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的创新型医药集团,下辖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科伦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Klus Pharma Inc.(美国科伦)、科伦KAZ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哈萨克斯坦科伦)、四川科伦医药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等海内外100余家企业,是成都市2021年重点产业上市龙头企业之一。2017年,科伦位居中国制造业500强第155位,2018年,科伦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022年,科伦位列中原地区医药制造业前三名,同年科伦博泰组建了中国唯一布局的“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上市,属“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主营白酒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该公司生产的白酒产品中核心产品有水井坊菁翠、水井坊典藏和水井坊井台等。水井坊酒以老窖菌群为根本,采用泥窖固态发酵,具有多粮浓香型白酒风格的典型特点,是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典范。“水井坊”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21年9月,该公司获评“全国质量诚信标杆企业”及“全国百佳质量检验诚信标杆企业”等称号,是成都市2021年重点产业上市龙头企业之一。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由通威集团控股,是以绿色农业和绿色能源高效协同发展的大型民营科技型上市公司。该公司拥有遍布全国及海外的200余家分、子公司,员工5万余人,年饲料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高纯晶硅年产能42万吨;太阳能电池年产能超90GW;组件产能55GW;以“渔光一体”为主的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并网规模达到3.7GW。2022年7月,通威股份市值最高突破3000亿元,成为四川省成都市市值最高的上市民营企业

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

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现代农牧与食品产业为主营业务的民营企业集团,由民营企业家刘永好先生于1982年创立,该公司拥有世界第一的饲料产能,中国第一的禽肉加工处理能力,是中国最大的肉、蛋、奶综合供应商之一,是成都市2021年诞生的首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位列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363位。

社会

教育事业

2023年末,成都市共有高校65所,在校学生120.8万人,其中本专科学生107.2万人,研究生11.4万人,博士研究生2.2万人,专任教师5.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4所,在校学生17.5万人,专任教师1.1万人;普通中学643所,在校学生75.6万人,专任教师6.3万人;普通小学647所,在校学生127.0万人,专任教师7.5万人;幼儿园2840所,在园幼儿61.7万人,专任教师5.0万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成都市共有博物馆(含民办)172个,其中国有博物馆56个、非国有博物馆116个,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分别为6家、7家、6家;文化馆23个;公共图书馆23个;市内共有广播电视台2座,融媒体中心21个;制作广播电视节目26套、电视节目30套。成都市内博物馆总数排名中国第二,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和国家等级馆总数位列中国第一。2023年10月18日至22日成都市将举办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是中国首次举办世界科幻大会,成都市也由此成为亚洲第二个、中国首个举办这个科幻盛会的城市。截至2023年末,成都市共有博物馆(含民办)192个,文化馆23个,公共图书馆23个,共有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23个,公共广播节目26套,公共电视节目28套,共有有线电视实际用户340.0万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实际用户214.7万户。

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距今已有80余年历史。院内馆藏文物35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7万余件。2009年,四川博物院新馆落成,新馆占地88余亩,位于成都市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拥有6个基本陈列展厅,总面积10000平方米,包含“远古四川——史前时期”、“古代四川—先秦时期”、“古代四川——两晋南北朝至五代时期”3个通史类常设展,以及民族文物、工艺美术、汉代陶石艺术3个艺术史专题类常设展。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唐朝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扩建。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该博物馆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

成都武侯祠由刘备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组成的三国历史遗迹区,川军抗战将领刘湘墓园为主体的西区和体现川西民风民俗的锦里民俗区三大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一座纪念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蜀汉英雄的君臣合祀祠庙,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授牌“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

永陵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金牛区永陵路10号。永陵,俗称王建墓,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也是我国目前所知的唯一建筑于地面之上和第一个经过正式发掘的帝王陵墓。史书上称“清永陵”。1961年国务院正式公布永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科技事业

2023年,成都市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46个,全年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研发项目114个。专利授权70502件,其中发明25557件,实用新型35905件。技术合同成交额1614.2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4372.2亿元,年末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比上年末增长13.3%。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成都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3457个,其中医院79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5个,妇幼保健院21个。全年新增三甲医院2家,累计54家(不含妇幼保健院)。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7.6万张,其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床位数15.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3.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7万人,注册护士10.9万人。全年诊疗18764.9万人次。成都市三大健康指标达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期望寿命为81.76岁;孕产妇死亡率为1.94/10万;婴儿死亡率为2.15%。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简称华西医院)始建于1892年,是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中国著名的高等医学学府,也是中国一流的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基地。医院设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9个,重点培育学科2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7个,数量位列全中国医院第一,其中临床医学ESI排名处于国际顶尖行列(全球前0.5‰)。医疗院区占地577余亩,业务用房约58万平方米,直属2个医疗院区,编制床位4900张,有54个临床科室(含7个专病中心);设专科、专病门诊200余种,开展79个疑难多学科联合门诊、27个罕见病专科门诊、77个住院MDT。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成立于1949年,前身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管会,直属于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和预防保健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共有春熙院区、沙河院区、童子街门诊3个院区,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始建于1892年,原名福音医院,后又称四川红十字会福音医院、仁济医院,是西医入川原点、四川红十字运动发源地和第一家红十字医院,也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前身,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该医院曾先后获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卫生系统“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改革创新医院”“改善服务创新医院”“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红十字模范单位”。

体育事业

成都市内拥有环城生态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蓝网、天府绿道、川西林盘等户外运动资源,以及构建了“天府绿道健康行”“社区运动节”“乡村运动节”“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品牌活动。截至2022年底,成都体育场地设施6.41万个,拥有49座大型体育场馆,大型体育场馆综合水平进入中国前五,同时建成5000多千米天府绿道、植入体育设施1700多处,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4平方米。此外,成都市是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期间首批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之一,境内拥有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

成都市境内举办了多次体育赛事活动,先后举办了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汤姆斯杯尤伯杯世界羽毛球团体锦标赛,第十八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2022年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决赛)等。截至2023年7月,成都市体育赛事全球影响力跃居全球第28位,进入中国前三。2023年7月28日至8月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举行,成都大运会是继2001年北京、2011年深圳市之后,中国大陆第三次举办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也是中国西部首次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成都大运会共有113个国家(地区)报名参赛,共有65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男子运动员有3512人,女子运动员有2988人,大运会共设有篮球、排球、田径等18个大项以及269个小项。同年8月30日发布的《全球体育之都报告:奥林匹克生态系统》报告中成都市位列全球第八。

成都天府绿道于2017年9月开始建设,其规划设计以锦江为轴,龙门、龙泉驿区两山环架,熊猫绿道、环城生态公园、田园绿道三环同心,市内7条主要河道向外辐射,“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约17000千米的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三级绿道体系为世界首创。截至2023年7月,成都市天府绿道建成总里程达6500千米,全市各类公园数量超过1500个。

东安湖体育公园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车城大道旁,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由“一场三馆”组成:4万座甲级主体育场用于开幕式举办;1.8万座甲级多功能体育馆为体操比赛场馆;3000座游泳跳水馆为游泳比赛场馆;小球馆为体操比赛训练馆,其中的多功能体育馆是2023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场馆。

四川省体育馆建于20世纪80年代,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9614余人,其彩蝶式建筑造型是成都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8号。

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位于成都市境内,于2018年3月注册成立,始名成都兴城足球俱乐部,俱乐部主场馆是凤凰山体育公园专业足球场。2018年11月11日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获得中冠亚军。2019年10月19日获得中国足球协会乙级联赛亚军。2021年1月15日成都兴城足球俱乐部更名为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2022年1月,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升入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截至2023年9月,俱乐部现役队员有周定洋(队长)、艾克森胡荷韬等。

人居环境

2021年,成都市建设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绿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城市绿心”、天府绿道“活力绿脉”、环城生态公园“超级绿环”以及锦江公园“精品绿轴”的“五绿润城”示范工程改善市生态环境,该市森林蓄积量达3782.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0.3%,全年固碳量超过200万吨。至2022年末,全年PM2.5平均浓度38.8微克每立方米。完成了24个“百个公园”示范工程项目,构建了全域公园体系,累计建成开放110个;森林覆盖率达到40.5%。

截至2023年8月20日,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74天,优良率75.0%,无重度污染天,PM2.5浓度38微克/立方米,在中国168个重点城市综合指数中排名第90位;市内114个地表水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114个,占比100%,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为100%;全市土壤环境和核发与辐射安全稳定。2023年,成都市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为100.0%;锦江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0%,市控以上断面全面达标;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0%。全年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5.8万亩,新建各级绿道845公里、累计达7003公里。生态价值加快转化,累计开发生态类碳减排项目77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增至15个。全面落实林长制,修复大熊猫栖息地6.2万亩,新增绿地1933.1公顷、立体绿化22.9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

成都市在中国率先出台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办法,截至2022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2%、98%,集中采购药品种类扩大15倍。成都市平均每年为13.7万名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象和特困人员提供兜底保障,建立了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价格补贴20亿元,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居民消费价格年均涨幅控制在3%以内。2022年成都市对81个片区进行有机更新,完成改造棚户区3.3万户、城中村5万户、老旧院落1816个,建成12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优化完善住房供给,筹集人才公寓9.9万套,新增租赁住房57.5万套,房价收入比保持同类城市低位。2022年,成都市共为6.42万名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5897.90万元,达到待遇领取年龄的缴费困难群体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全覆盖。

截至2022年底,成都市拥有天府新区成都片区—暄康养老服务中心、成都东部新区草池街道敬老院、成都高新区桂溪养老服务中心等597家养老机构、97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754个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49个老年助餐服务点,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98.94万人,350.86万人领取基本养老金,49.7万80岁及以上老年人享受高龄津贴。截至2023年8月,成都市建立了11个养老服务实训基地,与省级相关部门共同实施“百千万养老人才队伍建设项目”,设立护理骨干培优班、养老院长能力提升班,建立了养老人才培养格局体系。2023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33.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8.6万人。年末2.2万城镇居民、7.2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保障资金投入7.6亿元,其中投入农村5.5亿元。年末共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977处,社区服务中心262个;各类社会福利机构513个,拥有床位7.1万张。

基础设施

截至2022年末,成都市建成区面积1331.1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063.7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面积1.2亿平方米。全年供水总量16.7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量7.8亿立方米。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4.4%。天然气供应量80.1亿立方米。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674.0万吨,无害化处理率100%。

安全生产

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58起,比上年下降25.1%,死亡人数167人,下降16.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076,下降20.8%。全年交通事故1324起,下降1.0%,死伤人数1288人,下降3.6%,直接经济损失443万元,增长7.8%。火灾事故13749起,下降9.7%,直接财产损失5673.9万元,下降21.9%。

交通

综述

成都市是中国“十四五”交通规划中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其中心城区与成都高新区共同构成了国际性的综合交通枢纽。截至2022年末,成都市境内拥有16条高速公路和10余条市域快速通道,总里程分别为1240千米和460千米,同时成都市境内铁路营运里程930千米,线网规模在全中国排名第五,分别拥有6条高速铁路和四条普速铁路,其境内轨道交通线路为13条,373座车站,公共汽车营运线路1428条,公交营运汽车保有量16657辆。成都市还是国内拥有双4F级国际机场的三个城市之一,分别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2023年,成都全年新改建公路176.7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240公里。截至2023年年末,成都机动车保有量709.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7.1%,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542.8万辆,增长8.1%。截至2023年年末,成都全市公交线路长度22831.7公里,公共汽车营运线路1422条;全市公交营运汽车16265辆。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601.7公里,其中地铁运营线路长度562.4公里;2023年,成都全年地铁客运总量21.1亿乘次,比上年增长35.0%。

公路

截至2022年末,成都市内有绕城、第二绕城、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成渝、成自泸、成温邛、成绵等16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总里程1240千米,路网密度8.65千米/每平方千米,在中西部城市中排名第一。同时还有金简仁快速路、成资快速路、成龙简快速路、成温邛快速路等10余条市域快速通道,总里程460千米。2022年成都市高速公路运营里程排名中国城市第4位。成都市境内还有北门车站、城东客运站、茶店子车站和机场车站等多家汽车客运站。此外成都市境内有108国道、213国道、317国道、318国道、319国道、321国道等多条国道过境。

铁路

截至2022年末,成都市境内有6条高速铁路,分别是西成高速铁路成渝客运专线成贵高速铁路遂成铁路、成雅铁路和成灌铁路,以及宝成铁路、成渝、达成、成昆4条普速铁路。市境内铁路营运里程930千米,形成“1环10射”铁路网络,有成都、成都东、成都南、成都西等“2主2辅”铁路客站,城厢镇普兴镇、新兴等“3+24”铁路货站。2022年成都市铁路运营里程排名中国城市第5位。

成都东站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西侧面向城市,东临三环路,北临迎晖路,南接益都大道,是中国主要铁路枢纽之一,是中西部最大的铁路客运站之一,是集铁路、轨道交通、长途汽车、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成都东站于2011年5月8日开通运营,占地86.7万平方米,南北长2900米,东西宽520米,自西向东分为西广场区、主站房区和东广场区三个部分。2023年7月1日至8月31日铁路暑运中,成都局累计发送旅客8125.8万人次,其中,成都东站日均旅客发送量均超过23万人次,旅客发送量提升至全国第三。

航空

成都市是中国第2个“双4F国际机场”城市,运营方式为“两场一体”,形成了“国际枢纽+区域枢纽”两场格局,构建覆盖全球重要政治中心、经贸中心、文旅中心及航空物流中心的航线网络。截至2022年9月,成都市境内内有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2个4F国际机场。2021年成都市完成航班起降33.8万架次;旅客吞吐量4447.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4.9万吨;平均客座年率为74.6%。其中,旅客吞吐量排名中国城市第三位。2022年航空旅客吞吐量位居中国城市第1位。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距离市中心约16千米,前身为始建于1938年的成都双桂寺机场,于1995年11月30日更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拥有2座航站楼,总面积50万平方米;建有2条平行跑道,可供空中客车A380飞机起降;3座航空货运站;7个飞机停放区,共设置停机位228个,廊桥85条;其为4F级国际航空枢纽,包含欧、美、非、亚、大洋洲的便捷航线网络,是中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中国内陆地区的航空枢纽和客货集散地。2021年机场旅客吞吐量为4011.7万人次,位列全中国第二。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于2021年6月27日正式投运,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投用的最大民用机场,为成都国际航空枢纽主枢纽机场。成都市天府国际机场国际(区域)交通航线达140条+ ,实现国际航空客货运航线稳定运行;机场内有“两纵一横”3条跑道、71万平方米的航站楼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航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8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到100万吨。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末,成都市公交线路长度22950.0千米,公共汽车营运线路1428条,公交营运汽车保有量16657辆,公交专用道1084千米,城市建成区实现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此外成都已开行快速公交K1、K2线等13条线路,形成“环+放射”的快速公交网络,日均客流量达45万人次,快速公交网络总里程达到347千米。成都市还完善了中心城区自行车道200千米,规划建设1650千米自行车专用道,全市85.3万辆共享单车日均骑行约220万人次。

截至2022年末,成都平原城市群、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里程分别为710千米、430千米,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58千米,其中地铁运营线路长度518.5千米,有13条轨道交通线路,373座车站,日均客运量497万乘次,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60%。2023年4月1日,成都轨道交通线网累计客运量突破了100亿人次。

成都地铁1号线线路全长41千米,全为地下线;共设置世纪城站、天府三街站、天府五街站等35座车站,全部为地下车站。1号线是成都市第一条建成运营的地铁线路,是中国西部地区开通的首条地铁线路。

成都地铁6号线全长68.88千米,是中国一次性开通里程最长、站点数最多的地铁线路。成都轨道交通6号线北起于望丛祠站,南至兰家沟站,贯穿主城南北主轴,该地铁线路首次采用了“三交路”运营模式。

成都地铁7号线线路全长38.61千米,是成都市首条环形地铁线路,全部为地下线;共设置神仙树站、火车南站、三瓦窑站等31座车站,全部为地下车站。

人文

综述

成都市历史悠久,古代遗迹众多,包括遗址、建筑、摩崖造像、陵墓、窖藏等。截至2022年1月,成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639处;至2023年4月,成都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29项,有 “蜀绣”  “蜀锦” 织造技艺、 “成都漆艺”  “成都糖画”  等制作技艺、 “水井坊酒” 传统酿造技艺、 “郫县豆瓣” 传统制作技艺,以及四川扬琴、成都道教音乐、大邑县西岭雪山山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都市还有形成于清代川剧,是中国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剧目繁多,表现手法丰富,以及其中独特的 “变脸”  “吐火” 绝技等。成都市依据岁时节令有不同的习俗,以及具有巴蜀特色和民俗特色的节庆活动等。成都市还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城中的众多茶馆成了成都市的文化象征和发展缩影。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1月,成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63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09处,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186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3处,不可移动文物6914处,可移动文物25.5万件/套。

十二桥遗址

十二桥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蜀都大道十二桥路,是十二桥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为商代至西周(公元前1700-前771年)建筑遗址,沿故郫江及支流分布面积逾5万平方米。遗址内有保存较完好的商代大型宫殿式木结构建筑和小型干栏式木结构建筑群等遗迹,宫室群是由形制不一的大中小型房屋组合而成,主体建筑为一座面积达1248平方米的大型干兰式房屋。2001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沙遗址

金沙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分布范围约5平方千米,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约3200年—2600年)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棺墓葬共同构建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阶段。金沙遗址主体文化遗存的时代约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重要遗迹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贵文物5000余件,还有数以万计的陶片、数以吨计的象牙以及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和鹿角。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商业街,为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时期的一处多棺合葬的土坑竖穴墓,是多棺合葬的土坑竖穴墓。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坑长约30米,宽约21米,面积约600平方米,墓坑内有14具船棺、独木棺葬具,其中大型葬具4具,长达10米以上,最大直径1.7米,其余为小型葬具,墓具都是由楠木整木雕凿而成,下垫有纵横交错的众多枕木。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出土了大批四川省战国漆器,将成都市作为中国的漆器生产中心的历史向前推移了三四百年。

历史文化街区

截至2021年末,成都市境内有历史文化街区14处。

少城历史文化街区

少城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成都市天府广场西侧,其以少城城址为中心,东至东城根街,南至蜀都大道,西至西郊河,北至西大街、八宝街,总面积约1.5平方千米。少城又称满城,位于成都城区西部,是清代时朝廷为八旗兵及其家属专门修建的“城中城”。平定三藩之乱后,成都地区的八旗兵逐渐增多,于是清政府在1718年在成都城西部修建了满城,由于处在战国张仪修建的少城遗址上,故人称“少城”。少城是天府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市重要的文创产业集聚区,也是最具成都味道的城市社区之一。

文殊院历史文化街区

文殊院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成都市五岳宫街,街区依托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文殊院,形成东到北大街、草市街,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的历史街区,锦江从地块北面穿过,总规划面积33.25平方千米。街区重要景点包括都市禅林、文殊院、民俗老街、百年字号老店等。

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

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成都市中心,街区依托大慈寺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以大慈寺为核心,南抵东大街、西至纱帽街、东接天仙桥北街、北达蜀都大道的历史街区,街区总面积达26.64平方千米,街区内主要包括大慈寺街、和尚街、玉成街、笔帖式街、字库街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4月,成都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29项,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蜀锦织造技艺1项,国家级25项、省级50项、市级154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94位、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9个、传承基地22个、传习所74个、传承基地学校50所、优秀实践单位29家、非遗特色小镇10个、非遗项目体验基地40个、非遗研学旅行基地20个、非遗生活美学场景20个。

竹麻号子

竹麻号子是造纸工人在打竹麻时传唱的劳动歌谣,竹麻号子在清代末期便已出现,主要流行于成都市邛崃市平乐镇一带。唱词内容通常反映当地民风民俗、社会经济状况及生产生活方式。竹麻号子乐段长短不一,随意性较强,常用“嗦咿”“喂”“哟”等衬词;唱腔原始质朴,曲调有高腔、平腔、连环扣、银丝调、扯麻花等;演唱方式为“一领众和式”,即由号工领唱、众多工人帮腔的合唱形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过收集整理的竹麻号子作为川西特色民间文艺节目,曾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民歌精英汇演并获奖。

黄龙溪火龙灯舞

黄龙溪火龙灯舞又名“烧火龙”,主要流行于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镇,是川西地区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和民俗活动之一。黄龙溪“烧火龙”习俗源于东汉,为在旧岁新年更迭之际祛除秽气迎来好运,南宋时随着发射药的普及形成“火龙灯舞”,之后火龙扎制、装饰以及舞姿、配乐、表演程式得到不断完善,到元朝时,火龙灯舞传正式播开来。黄龙溪火龙灯舞于每年正月初二晚出灯,正月十五元宵夜收灯,主要由舞火龙和烧火龙两部分组成,舞火龙时,舞龙艺人在伴奏中表演飘、游、叠、转等舞姿,舞龙完毕后,观众用烟花喷烧舞动的龙身,舞龙艺人在烟火中尽兴表演游龙出海、滚翻腾云、喜聚蟠龙等特技。

四川扬琴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而得名,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市泸州市自贡市等城市。清代乾隆四川已出现以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演出时单人自弹自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唱腔比较简单,说白时还要使用醒木,故被人称作“话鼓扬琴”。传统四川扬琴由五个演员演唱,即行话“五方人”,分为生、旦、净、末、丑五行当。演出时一般以坐唱为主,也可站立表演。扬琴表演形式有说有唱,曲目中人物众多时,可一人兼唱多角,且每人兼操一样乐器,另有鼓板、怀鼓、三弦琴京胡二胡等,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四川省扬琴唱腔分省调和州调,省调指成都地区的四川扬琴唱腔,州调指成都以外地区的四川扬琴唱腔。

蜀锦织造技艺

蜀锦织造技艺是蜀地工匠以花楼织布机生产丝织提花织物的传统技艺,主要流行于成都市,花楼织机是生产蜀锦的专用工具,工艺流程包括挽花、投梭、提花装造组合、织机安装、挑花结本、打子等,其中以“拉花横扯”为特点的“挑花结本”工艺是其独特的织锦技艺,具有充分的代表性。蜀锦代表作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月晕锦等。汉代,巴蜀的丝、锦、布、帛之饶,衣覆天衣,蜀锦被誉为丝织技艺的“双璧”,汉置“锦官”,成都因此得名“锦官城”。2009年,蜀锦织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

川剧

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省东中部、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川剧主要有高腔、大胡、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脸谱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川剧表演以“四功”“五法”为基础,融入极具人物个性的变脸、变口、飞袍变须、滚地换装、吐火、藏刀、魔烛等特技。

川剧剧目丰富,有传统剧目和创作剧目六千余个,以《黄袍记》《九龙柱》《拜月记》等为代表,其中不少是宋元南戏、杂剧、明传奇与各种古老声腔剧种留存下来的经典剧目。新中国成立后整理改编的《柳荫记》、《白蛇传》等,以及改革开放时期改编、创作的《巴山秀才》、《变脸》等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晚清到民国初年,成都市著名川剧班社“三庆会”的崛起,将川剧艺术推向了崭新的历史高度,川剧艺术呈现出繁荣景象。成立于2001年的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是中国最知名的专业艺术院团之一,与上世纪最著名的川剧班社“三庆会”一脉相承。

蜀绣

蜀绣又称川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其起源于川西民间,因地缘关系而得名,古代成都平原盛产蚕,故称“古蜀国”。蜀绣技艺以针法见长,共有12大类、122种,其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散线为原料,刺绣作品以花、鸟、虫、鱼和山水等为主题,其作品具有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蜀绣随着蜀地丝织业的发达而发展起来,汉末三国时期蜀绣产品为官府所控制,隋唐后得以迅速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高峰,到1925年前后,成都市刺绣从业人员达一千多人,店铺六十余家。蜀绣作品曾在1915年获巴拿马共和国博览会金奖,2004年的《太阳神鸟》被“神六”飞游太空后由国家文物局收藏。

成都道教音乐

成都道教音乐是由道教乐师或经师集体弹奏道琴、古琴等或在音乐伴奏下唱诵道教经文的宗教音乐,其源自古蜀巫教祭祀音乐,在唐末经整理形成“南韵”,清代时南韵复兴,与北方道教音乐融合逐渐形成其独特曲调,主要流行于青羊宫青城山鹤鸣山新津老君山等地,主要流派有静坛派、善坛派和行坛派,谓之三坛道乐。

静坛派和善坛派道乐为同一体系,主流均属道教全真派音乐系统,器乐以细乐为主,声乐采用全真正韵,句末多以音节腔,富有气势,代表性曲目有《阴小赞》《下水船》等;行坛派道乐为另一体系,主流属正一天师道和民间火居道士音乐系统,器乐以大乐为主,声乐主要使用广成韵,具有四川省地方音乐特色,代表曲目有《步虚》《救苦赞》等。

茶馆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和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而成都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晋朝到唐宋,伴随着茶马古道、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通道的开辟和扩展,茶和丝绸、瓷器一道作为民族交融与中外交往的载体和媒介,传播于全世界,近代以来,成都的茶文化十分盛行,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馆成了成都的一个文化象征和发展的缩影。成都有许多历史悠久的茶楼和茶舍,如锦里茶楼、武侯祠茶舍、观音阁老茶馆等。

茶文化历史

中国产茶之地繁多,巴蜀地区便是其中之一。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曾记载,巴被周代册封为巴国之后,向周王朝缴纳的贡物中除了桑、蚕、麻之外,茶亦位列其中,故约公元前11世纪,距今3000多年前茶叶成为珍贵的贡品。

根据西汉王褒的《僮约》中记载岷江畔的彭山区已形成较为固定的茶叶市场,是中国茶史、世界茶史中第一个被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茶市,故西汉时期,蜀地饮茶已成风尚。

唐朝,《茶经》详细记述了8个分布在剑南道北部的产茶区,分别位于彭州市绵阳市眉山市、邛州、雅州泸州市崇州市汉州,其中彭、蜀、邛三州在成都平原西部的近山地带,而雅、眉和汉三州,则分布在成都平原的周边。

至宋代,成都已是一个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的城市,成为名动全国的“西南大都会”,与茶相关的种茶、采茶、焙茶、制茶、贩茶、饮茶、斗茶等诸多茶事,都普遍发生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各地。

伴随着成都城市文化的发展,饮茶之事已从百姓的生产、生活诸事中,演化出了茶文化,茶馆当属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有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1935年,成都《新新新闻》报道,成都共有茶馆599家,每天的茶客达12万人之多。晚清民国时期成都的茶馆曾是一个政治舞台,见证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的发展和演变,民众通过茶馆参与到近代政治生活中,这也促进了成都茶馆文化的发展。

盖碗茶是成都茶文化主流,相传起源于唐朝,成都茶馆里的传统茶具是三件套——茶碗、茶盖和茶托子(因为形状似船,故又名茶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

成都茶馆

鹤鸣茶社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人民公园,其成立于1923年的鹤鸣茶社,是成都市历史最悠久的茶馆之一。鹤鸣茶社的修建人是一位大邑县龚姓商人,“鹤鸣”得名,一说因为龚氏梦见夕阳下鹤鸣燕舞,一说源于其家乡的道教发源地鹤鸣山。抗战时期,朱自清先生与好友叶圣陶先生常约在成都城中心的鹤鸣茶社吃茶。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四川省的城乡茶馆重新兴起,鹤鸣茶社再次繁荣起来。

观音阁老茶馆位于成都市双流区彭镇杨柳河人民桥边,“观音阁”老茶馆距今有100多年历史,而茶馆所在的建筑始建于明代中后期,建筑样式为穿斗式瓦房,是四川唯一保存有老虎灶的老茶馆。因杨柳河通水运,时常有商人和小贩来观音阁歇脚、喝茶,便逐渐形成了茶铺。2016年,观音阁老茶馆成为成都市历史建筑。

习俗

成都人有岁时节令游赏的习俗,每年春天在城区举办灯会、花会等;在郊区举办龙泉桃花会、新都木兰会和桂花会、彭州牡丹会、新津区龙舟会、郫都区望丛祠赛歌会等,同时还有都江堰放水节、羌年、彝族火把节等具有巴蜀特色和民俗特色的节庆活动。

都江堰放水节

都江堰放水节,又称“开水节”,是为纪念李冰父子治水的丰功伟绩而设。公元前256年,在时任蜀守李冰的主持下,修建了使得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并以此建立了严格的岁修制度。即枯水季节,筑堤断水、整治维修,而在清明节放水春灌时举行开水仪式,久而久之,形成习俗。

羌年

羌年即羌族人民欢度一年一度的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美吉”(吉祥如意),羌年又称“小年”,以区别于汉族的“大年”(春节)。主要流行于成都市邛崃市南宝山镇直台村、木梯村、金花村。古代羌人认为农历十月初一是最吉利的日子,于是将岁首定为羌历新年。羌年庆典一般持续三至五天,有吃年夜饭、喝咂洒、跳莎朗、酬神、祭祖等节日习俗,是羌族人亲朋团聚宴乐的节日。

望丛赛歌会

望丛赛歌会是成都平原传承下来的一种汉民族传统赛歌盛会,是集祭祀、蜀人寻根问祖、赛歌于一体的汉族民间民俗文化活动。郫都区望丛祠是赛歌会的举办地,当地民众于每年的端午节到望丛祠踏青祭祀,并以赛歌方式缅怀古蜀国杜宇和丛帝鳖灵,以示对二帝“教民务农”的纪念。望丛赛歌会形成于南北朝修建望丛祠之时,成熟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其展现的歌词内容多为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

饮食

成都市传统饮食特点以“尚滋味”  “好辛香”为主,其原因是来自各地移民的不同饮食习惯互相融合。成都美食可以分为川菜、小吃、火锅三大类。其中,“川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擅用麻辣”的特色;“小吃”的特色则是小而精,品种数百,做工精细;此外还有“火锅”的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很多地方的饮食习惯。成都市特色美食众多,如龙抄手、钟水饺夫妻肺片、麻婆豆腐、温江酥糖、甜水面军屯锅魁等。

成都川菜特色

川菜是中国汉族传统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古蜀国,秦汉时期初现端倪,汉晋时期古典川菜成型,两宋时期川菜形成一个独立的菜系,川菜以“尚滋味”“好辛香(指花椒与蜀姜的味道)”为特点,有麻、辣、甜、咸、酸、苦六种口味特色,在六种基本味型的基础上,又可调配变化为多种复合味型。

川菜可分为三派,分别为上河帮、小河帮和下河帮,上河帮菜又名蓉派川菜,起源于岷江流域的成都、眉山市乐山市等地。成都即是上河帮川菜的重要发源地,拥有川菜的上百种烹调方法,7000多个菜品。上河帮菜以用料讲究、口感温和、多来源于传统食谱的官府菜和特色小吃为主,代表作有回锅肉老妈蹄花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夫妻肺片蒜泥白肉宫保鸡丁等。

成都特色美食

龙抄手

龙抄手传统制作技艺是一种在川人中享有盛名的传统抄手制作技艺,主要流行于成都市中心城区。“龙抄手”是成都的小吃招牌,其创始于20世纪40年代左右,当时成都市春熙路“浓花茶社”的张光武等几位伙计商量合资开一个抄手店,取店名时就谐“浓”字音,也取“龙凤呈祥”、“龙腾虎跃”之意,定名为“龙抄手”,于1995年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龙抄手传统制作技艺讲究形如菱角米、汤清馅细、其皮薄馅饱,采用纯猪肉加水制成水打馅,再据四川省饮食特点配以清汤红油、海味、炖鸡、酸辣等佐料,具有入口爽滑,细嫩鲜香等特点。

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是由郭朝华、张田政夫妇于20世纪创制的。其改良于清朝末年,成都街头小贩挑担叫卖的牛杂边角料加工制成的凉拌肺片。“肺片”并非是真正的肺片,而是牛肉铺价格低廉的下脚料之意,是“废片”的谐音。夫妻肺片传统制作是先将精选的牛肉、牛舌、牛心、牛头皮和金钱肚用八角、山奈麻栗坡草果、花椒、干辣椒、老姜、大葱等20多种香料分开煮卤,卤好晾凉后切成宽而长的薄片备用,其中刀工和调味是这道菜的关键,原汤配原汁和精心调制的红油是这道菜的精髓所在。通常用的是二荆条和大红袍辣椒以及30多种香料炼制红油。2018年9月10日,“夫妻肺片“被评为“中国菜系四川省十大经典名菜。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始于清代同治年间,由成都市的“陈麻婆豆腐”所创,麻婆豆腐制作流程先用猛火重油将碎牛肉煸炒出香,豆瓣姜蒜加重其味,再将豆腐切成小块入锅加汤同焖,起锅时勾明油薄芡,撒上花椒粉和生葱花,其具有鲜、嫩、酥、烫的特色。 麻婆豆腐体现了川菜的色浓、香炽、味厚的三个特色,是川菜的代表菜式之一。

特产

成都市风物土产种类丰富,该市拥有唐场豆腐乳、郫县豆瓣火锅底料和仁寿贡梨膏等地方美食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龙泉驿水蜜桃等地方特色水果,以及棕编蒲扇、泥玩具挂饰、卷纸挂件、漆艺配饰、蜀绣包饰等传统手工艺作品,此外成都市还有众多以熊猫为主题的文创周边。

郫县豆瓣

郫县豆瓣是成都郫县有名的地方特产,被誉为“川菜的灵魂”。郫县豆瓣由清朝初年的外地移民陈益兼所创,于19世纪80年代以后郫县豆瓣制作技术正式成熟。其制作原料为四川省大量出产的辣椒、蚕豆、面粉、黄豆和蚕豆,经过曝晒、翻搅、发酵、晾晒等制作流程,需时18个月左右。

丹景堋口茶

堋口茶产于成都市彭州丹景山镇。自唐朝开始,就被列为宫廷贡品,盛唐年间,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剑南道彭州市上;绵阳市、蜀州次......”将堋口茶列为剑南道八州最佳。新中国成立后,堋口茶连续多年入选为人民大会堂茶叶专供品。堋口茶有石花、仙崖等品种,生长在旧称“茶垄山”的龙门山禅定水一带,堋口茶采用丹景山、三昧水一带山中的“明前”“雨前”茶制作,叶芽细嫩,条索紧卷;冲泡时,叶芽均匀成朵,叶似花瓣;茶汤色泽淳正,清苦醇甘。

彭州白瓷

彭州白瓷历史悠久,始烧于晚唐五代十国时期,盛于两宋,产于成都市彭州市。北宋早期,成都平原与龙门山交界地带的优质瓷土,开启了成都平原大规模烧造白瓷的盛况,也诞生了一个四川地区烧造规模最大且专烧白瓷的窑场——金城窑。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3年3月,成都市共有94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51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8处,国家AA级旅游景区12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1处。

重要景区

青城山-都江堰景区

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镇\成都都江堰市城西,同时位于四川省盆地西缘,岷江之上,是国家级AAAAA级景区。都江堰始建于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是蜀郡知府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而青城山拥有众多古建筑,其主峰海拔1800多米,历史上又叫“丈人山”“清城山”,晋代时期青城山始建宫观,是道教的发源地和天师道的祖山祖庭。 

安仁古镇景区

安仁古镇历史悠久,始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至今已有1380余年的历史。安仁古镇旅游景区位于成都平原西部蜀之望县—大邑县安仁镇,景区规划面积4.1平方千米,景区规划边界为西至刘湘骑马像、东至会展路、北至绕镇路、南至斜江,核心景区面积3平方千米,包含公馆老街、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博物馆、建川博物馆三大核心资源。景区内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全国最大保存完好中西合璧的老公馆群落27座、现代博物馆场馆48座、文保单位16处、藏品1000余万件、国家一级文物3655件。2022年7月,安仁古镇旅游景区获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熊猫基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熊猫大道1375号,距市中心(天府广场)10千米,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约30千米,距天府国际机场约50千米。熊猫基地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迁地保护基地、科研繁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基地,占地面积3.07平方千米(新区全面建成后)。熊猫基地拥有全球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迁地保护种群,数量达230余只,此外,熊猫基地还拥有小熊猫属(红熊猫)160余只,是全球最大的小熊猫圈养种群。熊猫基地曾两次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奖“全球500佳”,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多年来接待联合国、各国元首等政要、贵宾数十万人次,年最高游客量超900万人次。

对外交流

截至2022年末,成都市获批国家文化、数字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和2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入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开展了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2%。此外成都市建成运营“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西南)中心,川桂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以及举办了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西博会,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030家,在蓉世界500强企业增加34家、达315家。第八次中日韩峰会、第七届中日韩工商峰会等重大外事活动先后在蓉举办。

国际友好城市

截至2022年末,成都市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105个。

领事机构

截至2023年2月,成都市外国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达24家,居中西部城市第1位。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1993年,成都市在中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1998年,成都市获“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称号。

1999年,成都市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2000年,成都市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称号。

2005年,成都市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节水型城市”称号,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

2006年,成都市获“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称号。

2007年,成都市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08年,成都市获“中国最佳管理城市”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2009年,成都市获“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中国会展名城”称号。

2011年,成都市被联合国授予“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获“中国民生成就典范城市最高荣誉奖”  “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  “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称号。

2012年,成都市被授予“中国软件名城”,被评为“中国食品安全十佳城市”  “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2013年,成都市获“全国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中国最美会议城市”  “西部网购之都”  “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中国十大休闲城市”  “中西部最爱阅读的城市”  “中国形象最佳城市”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2014年,成都市获“全国民生改善典范市”  “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十大城市”  “最美中国榜——目的地城市”  “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中国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  “中国领军智慧城市”称号,获“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奖”。

2015年,成都市获“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首批旅游休闲示范城市”,获“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奖”  “中国小康社会建设政府贡献奖”  “年度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  “年度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城市”  “年度中国十大最具人气旅游城市”  “年度中国最佳创新规划城市”奖项,获评“最具文化创意旅游城市”  “2015年中国全面小康突出贡献城市”。

2016年,成都市获“2015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6中餐国际化推广示范城市奖”,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称号。

2017年,成都市获“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  “2017年度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  “2017年度最适宜新经济成长城市”  “2017年度国家形象传播最具影响力城市”  “2017年度‘一带一路’最具活力城市”  “2017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称号。

2018年,成都市获“全国守信激励创新奖”  “2018中国城市治理智慧化综合奖”,获“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获“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组委会推荐案例”  “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政府贡献城市”奖项。

2019年,成都市获“2018年度中国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2018年度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  “2018年度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十佳城市”  “2018年度中国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十佳城市”  “2018年度中国十佳数字阅读城市”称号,获“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  “2019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奖”。

2019年,成都市获“2018年度中国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2018年度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  “2018年度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十佳城市”  “2018年度中国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十佳城市”  “2018年度中国十佳数字阅读城市”称号,获“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  “2019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奖”。

2021年,成都市获“2020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第一名和“2020中国十佳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市”“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高质量发展十佳城市”“2021年度活力城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称号,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大奖·    宜居和包容大奖”“活力城市突破奖”,获平安中国建设最高奖“长安杯”,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2022年7月,成都市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福布斯中国·消费活力城市榜中成都位列第六。同年8月获评“东亚文化之都”。2022年9月,入围2022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名单。2022年11月11日,《2022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成都排名第9位。

2023年11月,成都市荣获“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12月15日,成都市被《中国新闻周刊》评为"2023年度城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